《基改食品的秘密》 奪回飲食知情選擇權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基改食品的秘密》 奪回飲食知情選擇權

2017年01月08日
作者:黃嘉琳(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發起人)

不過兩、三年的光景,基改食品在台灣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街頭巷尾的豆漿店掛起「本店採用非基因改造黃豆」的紅布條、醬油的宣傳賣點不再是醍醐味而是非基改。連鎖餃子專賣餐廳裡大大的海報廣告著新產品──非基改玉米水餃、連食用油品的瓶身上都要強調這芥花油(菜籽油)的非基改來源…...。

國產非基因改造黃豆。照片來源:農委會。

從政策倡議的角度,基改食品全面標示和基改農產品與初級加工品禁入校園等法條,經過民間和公部門的一連串折衝協調,也在2016年正式上路。

執法嚴格與否是一回事,但至少強制規範標示的訴求和將高風險、爭議未定的基改食品拒於營養午餐菜單之外等規範,已經在台灣的管理法規上佔據一席之地。

對台灣民眾而言,基改作物與食品是既全球又在地的課題,一方面我國主管單位尚未許可任何基改作物栽種,因此民眾所接觸到的基改食品和飼料來源皆為太平洋彼岸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地的黃豆、玉米等作物;另一方面,雖不確切知道何時開始,但我們飲食選項已經確實被基改食品所壟罩,一杯豆漿、一塊豆腐、玉米澱粉、高果糖玉米糖漿等隨處可見,而從配方奶粉、嬰兒食品到醬油、沙拉油、休閒零食和營養補充品,可說無處不在,在基改食品禁入校園午餐的倡議修法之前,孩子們的午餐食材裡更大量使用了基改黃豆加工製品...…基因改造食品確確實實地、在大多數人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滲透進台灣人民的生活中。

這些基改黃豆、玉米、油菜哪裡來?以目前栽培面積來說,美國、巴西、阿根廷高踞前三名,全球栽種出口的主要地點在美洲,占總種植面積的八成七左右。

美國是全球基改龍頭大國,從1994年第一支通過USDA商業種植許可的基改番茄莎弗一號;1996年起基改玉米、黃豆、油菜、棉花等四大主要基改作物接連進入市場,推廣基改作物不遺餘力,至今二十年間,全球種植的基改農作物已佔全部可耕地面積的十分之一、成長了一百倍。若以人類文明史上版圖擴展最迅速的科技來形容,似乎毫不為過,也在某種層面上充分體現了戰後歐美國家的新自由主義路線,以美國、美商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知識經濟和全球化農業與食品布局,拓展基改作物和基改食品的行銷通路到世界各地。

曾經,科學家、投資人、媒體、政府決策者到金融界,對基改生物科技的光明前景充滿期待,認為基改可為傳統漫長的動植物育種培植的過程提供嶄新迅速的捷徑,提升農產品質,製造更多、更好、更便宜的食品來源,解決農業與人體健康的問題如全球糧荒,至今,農企巨擘孟山都(Monsanto)公司的官網宣傳上,還把「餵養世界(Feed the World)」當成標語;不僅如此,基改似乎也充滿了前所未有的跨國商機。

這號稱二十世紀以來最富爭議性的科技發展,又大舉進入農業系統與全球人類飲食生活,究竟該怎麼理解看待?

2012年有至少三部討論基改議題的紀錄片問世,其中一部是由美國人傑佛瑞史密斯(Jeffrey Smith)創立的「責任科技機構(The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所發行影片《基改食品的秘密》,原文名Genetic Roulette: The Gamble of our Lives,中文可直譯為「基因賭盤─我們生命的博弈」,非常清楚的點出片中陳述的宗旨---由農化公司主導研發、美國政府大力支持基改作物,致使大量風險未知的基改產品進入人類飲食生活,眼下幫孟山都等企業賺得荷包滿滿,卻等同把消費者的安全放上賭場輪盤,賭一把看看到底對人畜和環境會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和傷害。

俄羅斯輪盤一轉,畫面裡出現關於過敏、腸胃道疾病和不孕症的探討;二轉,呈現基改作物與農藥濫用、印度BT棉花對生態環境與牲畜健康的影響、基改飼料營養不良、牲畜死亡率和流產率大增之農牧現況;再轉,陳述嬰兒配方奶粉中基改成份、自閉症患者陡增、牛隻生長激素(rBGH)等課題;骰子一顆顆滾動,螢幕上由各科醫師、獸醫師、學者、家有過敏兒的母親、政治人物、農產畜牧業者、民間環境保護和食物知情權運動倡議者的訪談一一出場,揭開美國基改作物與食品二十年來興起榮景賭盤的背後一樁樁學術迫害、政商利益勾連、聯邦和州政府基改標示法規攻防的黑幕。

《基改食品的秘密》一片的立場非常清楚:基改產業牽連著跨國公司和政界、學界甚至國際間的龐大利益,而基改食品則攸關個人,美加等地絕大部份人民幾乎日日接觸基改食品,而二十年來的基改食品安全風險被惡意欺瞞或無心低估,在這場押上民眾、動物和環境健康的博弈中,觀眾得正視問題、把自己的飲食知情選擇權奪回來,才有逆轉賭局翻盤的可能。


我們並不是科學家的實驗品!圖片來源:基改食品的秘密劇照─天馬行空

【基改Q&A】

基改議題牽連甚廣相當複雜,這裡舉幾個常見的概念與問題加以釐清。

Q1:基因改造(GMO)到底是什麼?人類農業發展史上早就進行的品種改良也是基改改造嗎?

A:根據我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對「基因改造」之定義是:

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和歐盟等定義中也特別指出,自然增殖、自然重組或自然交配所產生的遺傳物質基因改變,並非基改。

換句話說,傳統育種和基改技術不同。例如台灣許多好吃的水果來自於專家和農友藉由育種方式進行的品種改良,讓水果甜份增加、個頭變大或色澤討喜等等品種特性的變化,並不是藉由基改生物科技所造成的。

Q2:聽說美國進口麵粉都是基改小麥製成的,真的嗎?

A:社群網站不時傳出一則消息,強調市面上的麵粉來源多為美國基因改造小麥,麵條、麵包、包子和糕餅等都「被基改了啦」!孟山都等實驗室裡,確實早已製造出基因改造小麥,但台灣市面上的麵粉來源多為基因改造小麥?這則流言相當驚悚,到底是真是假?

事實是,目前基改小麥尚未有任何商業化的種植與流通情況。

十多年前,澳洲、哥倫比亞、紐西蘭及美國確曾於2004年核准一基改小麥品項可供人食用與作為食品加工原料,美國並核准其飼料用途。但最後遭到撤回核准,孟山都也自行停止在美國的申請程序。

但2013年與2014年美國確曾發生基改小麥污染事件。其一是奧勒岡州遭人舉發出現基改小麥。發現小麥異常的農業諮詢師將樣品送檢測,驗出其中抗嘉磷塞的轉殖基因,經確認是孟山都基改小麥MON-718ØØ品系。

孟山都堅持當年基因改造小麥種子早銷毀殆盡,奧勒岡小麥汙染應視為獨立意外事件。但仍然引起進口美國小麥的歐洲和日、韓等國高度警戒,甚至立即停止進口。經檢驗後並未發現有任何進一步污染證據,方重啟開放。

2014年於蒙大拿州州立大學裡的試驗田再次出現基因改造小麥蹤跡。此地曾是孟山都用來進行抗除草劑的基因改造小麥田的試驗所在地,該起事件並未實際影響美國小麥的外銷。

這兩起基改小麥污染事件的發生原因,目前仍未確定。

Q3:基改作物可從外觀口感來判斷出來,例如:非基改黃豆製成的豆漿較為濃厚香醇、有黑色肚臍的就是基因改造黃豆、基改黃豆不會發芽,所以能發芽的就是非基改黃豆…真的嗎?

A:以上答案都是否定的。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黃豆玉米的基改農產品或加工製品,皆難以用外觀和口感來判斷,例如影響豆漿口感濃醇的因素,可能包括黃豆和水的比例或另行添加了其他成分。

而流傳甚久的「黑肚臍」一說,指的是大豆種臍部分顏色較深,可能泛黑或呈褐色,對照黃白或青白的種皮,看起來就像是黃豆肚子上的黑色肚臍。沒有黑肚臍的則是種臍顏色淺,看起來不明顯。

確實有許多美加進口的基改黃豆有黑肚臍的外觀,但不少台灣本土種的黃豆也是深色種臍,台灣目前尚未核准任何基因改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也就是說台灣本土作物就是非基因改造品項,以這個例子來說,黑肚臍是無法用來當作分辨基因改造黃豆的準則。一般人難以藉由觀察種臍的顏色外觀來區別是否為基因改造作物,僅能經由儀器及實驗室檢驗得知。

那麼,買黃豆回家泡水試試,不會發芽的就是基改黃豆嗎?答案也是否定的。一般來說,雖然基改黃豆發芽率較低,部分豆子仍然可以發芽。如果仍然心有疑惑,不妨利用自家廚房、陽台孵孵各種品項的基改和非基改黃豆,看看結果是否印證這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