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社會拼命追求Cost down。拼命地降低成本,換來犧牲動物、犧牲環境、犧牲勞工、犧牲家庭,犧牲一切後社會有變好嗎?
只肥了資本家與政客。
勞工薪資低,生活上只能選擇價格低廉的食物。而農民也說,如果不降低成本,農產品沒競爭力!然而這是最底層、最辛苦的勞工、消費者、農民、生產者,工農間的問題嗎?
飼養密度最關鍵
二戰後的美援使台灣的畜牧發展逐步往工業化、高密度飼養推進,飼料美國來、種源美國來、吃肉進步的觀念美國來、口味改變也是美國來。整個產業運作、飲食文化和社會觀念都間接、直接承襲美國的速食文化。講求提高效率的工業化飼養看似降低成本了,但卻忘了外部成本。禽畜糞汙染河川、汙染空氣,抗生素濫用衍生出超級細菌,生物多樣性消失等,各種外部成本如納入生產計算恐怕成本未曾降低。未處理的禽畜糞大量用在蔬菜的種植上,據說這樣的肥料讓蔬菜生長更快而且禽畜糞貨源穩定又便宜,但缺點是很臭且環境衛生很糟糕,而普遍殘留重金屬,長期進到地下水和水庫後造成更大規模的公害問題。
工業化飼養追求產品單一與均質,但惡劣的飼養環境必須添加藥物才能維持動物的基本健康,抗生素使用從治療變成預防性投藥再變成提高換肉率、降低飼養成本。而管理惡劣的環境,雞農每天用嗅覺判斷場中阿摩尼亞濃度是否過高,用身體主觀判斷溫度是否過高、雞隻是否健康等。然而,講求重量不談品質的決價制度與低價的契作模式,讓雞農必須貸款來擴大規模才足以續存。單一化的產品規格讓多元物種逐漸消失,換肉率低的雞種或豬種越來越少人養。飼養時間更長、越性成熟、風味也更好的畜產品也因為缺乏競爭力或沒有效率而消失甚至絕種,而我們只剩下符合大財團規定方便販售的雞種、豬種和規格。當然這些農產品最適合的料理建議也漸漸趨於單一。
原來,單一化的工業農業不僅僅統一了田地,也統一了你我的餐桌與味蕾。
是該面對工業化、高密度飼養問題了!
歐美各國陸續訂出飼養密度規範與認證標章,飼養日程也清楚標示於畜產品,但我們的政府呢?我們的畜牧政策呢?
過去8年,農委會推動更密閉、更仰賴設施的飼養模式,這都需要高額的投資。相對的高密度飼養難以避免,各種問題只會更嚴重而畜牧業發展更加惡性循環。訂定飼養密度規範吧!無法改變大多的財團與業者,那就加強產品資訊透明化,標示出雞種、飼養天數、飼養環境、飼料內容等資訊並鼓勵友善生產系統,強化友善畜產的競爭力,一步一步由消費端往生產端調整,也讓有意願改變的農民可以往更健康的禽畜飼養前進。
【雞農問答集】
Q1:雞有打生長激素嗎?為什麼雞要打針?雞為什麼可以長這麼快?
A:台灣大多數的雞農沒對雞施打或吃生長激素,長期以來調整飼料熱量成分、改變飼養環境與配種選擇下,換肉率高、長肉快的基因延續下來。雞的活動力降低,而提高換肉率。涼爽的飼養環境讓雞進食意願提高,飼料單位熱量提升,吃一口飼料的熱量也比過去的飼料高,於是雞長肉速度越來越快。1.8-2.0KG規格的白肉雞從過去的飼養42天在只要35天。工業化飼養的雞,大多施打或噴灑疫苗增加抵抗力以對抗新城雞瘟等疫病。
Q2:雞糞賣給誰?去了哪裡?
A:生雞糞有專業業者收購,過去大多運至蔬菜與果樹種植使用,未經發酵的生雞糞造成環境惡臭與蒼蠅過多問題。過去,雞的飼料中多半添加含砷的抗生素以抵抗球蟲。然而,砷隨著雞糞排出後,經細菌分解後容易產生無機砷,無機砷(俗稱砒霜)是人體一級致癌物,如果汙染飲用水恐擴大更廣泛的公安危機。
Q3:飼養密度高衍生什麼問題?
A:高密度飼養的環境中,雞一輩子在糞便上長大,雖然機會選擇較乾淨的地方休息,但由於過度擁擠使得雞舍中處處都是雞糞。更因為過度擁擠與設備老舊等問體,雞隻推擠過程常造成水管脫落,導致雞糞與水混合而過度潮濕使原本惡臭的環境更不利於雞的生活。惡臭是因為阿摩尼亞濃度高,這也造成雞的呼吸系統容易生病,於是食用抗生素成為常態。
舉例來說,近年來遭指嚴重侵害土地正義的區段徵收制度,在開發計畫擬定的核心之外,往往附帶徵收更多的土地作為建築之用,其理由就是為了「財務平衡」;此外,為了控制開發案所可能帶來的環境成本的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也屢屢遭經濟部門和民間企業指責為「阻礙經濟發展」。民間長期以來呼籲透過更為嚴謹的行政聽證取代公聽會,期能使公民參與獲得更加確實的保障,也被指為「降低開發效率」與「增加開發成本」。
高密度飼養也成為交換基因與變種的溫床,大量的生物聚集本來就不是正常狀態,加上環境惡劣雞隻抵抗力弱成為病毒最佳的發揮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