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交通科技的發展,國家之間的距離大幅縮短,人類從事貿易、互通有無造就現今繁榮的景象。由於人類的活動,物種在各大陸之間移動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其中有一些物種適應了新環境,大量繁衍之下造成了生態衝擊。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自然谷之星,便是在台灣造成重大危害的外來入侵種植物——小花蔓澤蘭。
「大家看這個藤蔓的葉子,三角型底部尖尖的,左右兩邊還有耳朵,像極了動畫中狡猾的狐狸,這就是人稱『綠癌』的小花蔓澤蘭。而我們今天工作就將他刈除。」自然谷工作人員帶領參加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們認識並清理百年炭窯及樟樹平台附近的小花蔓澤蘭。相較於鹿寮坑其它地方,自然谷因為有專人管理及志工的協助,小花蔓澤蘭蔓延狀況其實相對好很多。每年10月至12月正是小花蔓澤蘭開花的時節,鹿寮坑縣道竹26線的路旁、土改場對面山壁花開成一片白,遠看好像一片白地毯,靠近時還能聞到淡淡清香。不知情的人也許會覺得這種花開繁盛的情景十分美麗,但對那些蓋在地毯底下的植物來說絕對是惡夢的開始。攀緣性植物小花蔓澤蘭在纏繞植物的同時也會遮蔽陽光,那些無法製造足夠養分的植物最後因營養不良而死去。
小花蔓澤蘭原生長於中美洲及南美洲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由於其生長快速(一天可生長24公分),在國外有「一分鐘一英里(Mile-a-minute weed)」之稱。曾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引進印度用來偽裝飛機場,在原產地南美洲由於生態系長期共演化的結果,受到當地的昆蟲及微生物制約,並無明顯的危害。然而當這個植物來到了新環境,因沒有制約他的物種再加上強大的適應及繁殖能力而快速的蔓延開來。如今小花蔓澤蘭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全球100種最具危害力之外來入侵物種。至於他如何來到台灣其實是眾說紛云,有人說是引進美國中古曳引機時不小心挾帶進入的,也有人說是刻意引進來做水土保持之用。無論如何小花蔓澤蘭的確已在台灣造成重大危害。1986年前在南台灣就有小花蔓澤蘭的採集記錄,由於其不定根可以重新長出新的植株,而花期時每平方公尺可產生高達17萬顆風媒傳播的種子,如此驚人的繁殖力使他們得以在短短的十幾年間蔓延全台。目前在全台1000公尺以下的林地、廢耕地或乏人管理的果園與檳榔園,只要是陽光、水份充足區域都有很大的機會看到大面積的擴散。
好在小花蔓澤蘭的危害已被政府及台灣人民重視,現在各種防治的方法紛紛出籠,除了政府在每年的九月定為小花蔓澤蘭清除月,協力清除小花蔓澤蘭外(10月到隔年2月為小花蔓澤蘭的開花、結果期,此時清除小花蔓澤蘭反而容易讓他擴散,因此不在這段時間清除),許多縣市為鼓勵民眾主動協助,以1公斤5元的價格收購。坊間、學界還有很多小花蔓澤蘭的清除或使用妙方發表,從定期斷蔓的物理刈除到引進昆蟲或銹病菌的生物防治(當然這部份要謹慎考量),大家集思廣義清除危害。而以前系上的老師盧崑宗老師將小花蔓澤蘭製成醋液,發現對於防治小黑蚊有極佳的效果。除此之外還有人拿小花蔓澤蘭曬乾後泡茶,據說有清熱、預防腦栓塞之效。身為投身環境保護工作的我,真心希望在大家協助的防治之下未來小花蔓澤蘭的危害狀況能更有效的控制。
生物小知識 :外來入侵種
我們所謂的外來種是指在當地無自然分佈,因人為有意或無意的狀況於引入生長的物種。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外來種都有壞處,外國的果樹引進讓台灣食物的品質得到很大的提升。然而未經縝密思考的引進的行為或是無意間帶入國內的物種,往往會造成在地生態重或是經濟重大的危害。對於這一類的外來種,我們稱之為外來入侵種。外來入侵種造成台灣危害的種類有很多,如讓台灣的原生物種染病致死(如松材線蟲與台灣二葉松)、生態系的失衡破壞(如牛蛙、鱷龜造成溪流、河川生態系的破壞)、跟原生物種搶奪生存環境(如斑腿樹蛙造成白頷樹蛙生存受到威脅),甚至過度繁殖進而危害其它物種(如小花蔓澤蘭的危害)。因此大家在享受世界如一村的交通時,也要負起責任,千萬不要因一時的喜好或利益而挾帶未經核可的物種回來,因為最終造成的生態危害都是我們自己要承擔的。
小花蔓澤蘭 檔案
- 蔓性草本植物。
- 葉長4~13公分;寬2~9公分。
- 葉基部心形接近戟形,先端漸尖。
- 葉基出3~7脈、葉柄長2~8公分。
- 頭狀花序多數,常排成複繖放花序的樣子。
- 兩性花,花白色管狀。
- 瘦果長1.5~2mm,黑色被毛,具5條稜。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環境資訊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