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顧好海洋也受惠 日本繼里山之後推「里海倡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森林顧好海洋也受惠 日本繼里山之後推「里海倡議」

2017年11月22日
本報2017年11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森林是大海的戀人」這句看似浪漫的句子,是出自日本宮城縣牡蠣養殖漁民,因為牡蠣養不好,往上溯源才發現森林不好,無法涵養水質,也影響河口生物,讓他察覺到森里川海一脈相通、無從切割有如戀愛的關係。這句話也點出沿近海漁業有賴里山的維繫。


「森林是大海的戀人」也適用於花蓮豐濱鄉的新社村。噶瑪蘭族新社部落從山到海完整的里山地景。圖片來源: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16日農委會林務局舉辦「借鏡國際里山、里海倡議:IPSI-TPSI 交流工作坊」,委託東華大學邀請聯合國大學永續性高等研究所(UNU-IAS)研究員姚盈芳分享日本里海倡議的作法。他表示,里海強調陸地與海洋的關聯,不僅是生態上的聯繫,更強調社會和經濟上的聯繫。(IPSI指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指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

里山與里海不可切割

里海一詞,是1998年由九州大學生態工程學教授柳哲雄提出,強調山與海的連結關係,來自山林注入海裡的養分,提供沿近海域深厚而平穩的物質循環,若能確保這種永久平穩、豐富的聯繫,里海好、生產力自然也會豐富。

里海倡議是「R2R」的關係,從山頂(ridge)到礁石(reef)的生態聯繫系統,保護的不但是自然生態系統,並且是從農業系統著手。

國際間尚未對里海空間提出完整定義,姚盈芳將里海定義為海岸沿岸海域2海浬,包括岩石、海岸及潮間帶;不只水面,還有水底,以及漁民生活的陸地空間,例如靠海的民宅,住著從事漁業的人們,他們利用陸地修理漁具、曬漁網;另外,港口、魚市場這些靠近沿海的陸地,從事著和里海相關的經濟社會活動,都可算是里海。

保持沿海海域與沿海漁業為何重要?姚盈芳說,沿近海域可說是「海洋生物的搖籃」,提供魚類重要的棲息地;在這裡魚類產卵、繁殖、進食或長大成熟,長大之後才會到近海,或到公海洄游。在國際漁業過漁之際,提供海洋魚類棲息的地方更為重要。

日本有85%的日本漁民從 事沿海漁業,沿海漁業占漁業總產量的23%,如果將海洋水產養殖合併計算,47%的漁業產量來自於沿海海域。無論日本或台灣社會,必須認知沿近海漁業的重要性。

日本里海最重要的聖地就是瀨戶內海,尤其是復育海草床的案例廣受稱道,漁民以蚵殼包覆海草種子增加著床成長的機會,牡蠣賣得好,蚵殼做成的肥量更能改良土壤,讓稻子種得好。

能登半島:看見自己土地的價值 引以為豪

無論是生物多樣性公約下的里山倡議或農糧組織的世界農業遺產,都在提醒人們重視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以及提供的經濟、社會安全,並透過永續利用達到生物文化多樣性。

能登半島於2011年申請全球重要農業遺產系統(GIAHS),歷經5年,當地的改變也逐漸可見。姚盈芳指出,原本認為理所當然的農耕傳統、梯田景觀,有了GIAHS加持,開啟農民思考如何保護這個農業地景。在此之前,農民對於生態沒有太大的關注,因為日本在農糧生產給人安心安全的感覺,即使用化肥農藥,都能符合標準。

現在則思考是否應檢討農法,對環境更好一點。於是農民自願性的減藥減肥、恢復傳統種植,有些地方開始種有機,並從中推出品牌;逐漸走出對環境好的第一步。

不只經濟層面,在文化層面也加強人們的自信心,並重新思考保護傳統文化和祭典。例如「Aenokoto」祭典是感謝水田中的神,煮當地特色料理酬神。由於製作過程十分繁複而流失,現在則重拾傳統、復興農業儀式。他們讓幼稚園學童、旅客或社區參與祭典復興,提高對社會文化的自信心和認知。

石川縣有4個市、5個町,意見整合相當難,但因為GIAHS,得以搭建合作平台,並推出「能登逸品」,用產品訴說能登里山里海的故事,進而改善了經濟條件,也讓年輕人有信心到能登半島從事農業。

透過這個平台不但加深對自己社區的認識,也是與外界溝通的媒介。2013年在能登半島舉辦GIAHS國際大會,向國際敞開大門,並積極協助其他國家申請GIAHS、擴大聯繫網絡。

姚盈芳表示,能登的里海運動,不僅幫助當地居民及各界人士願地到能登、認識能登的里海,並因此願意保護各地的里海。

蘭嶼、新社部落:隨著季節更迭變換角色

里海倡議另一層意義是探討漁民能夠扮演的角色。日本傳統都是半農半漁,里山里海都在利用,能登半島很多都是如此。因此,他也將這種經驗帶到台灣,尋找以農為出發點的半漁半農。

去(2016)年4月,他前來台灣尋找里山里海的可能。他到位於台東的成功(新港)漁港,了解漁民工作型態,他發現多為捕鬼頭刀的船隻與船員,船上本地人不多,8成都是印尼或東南亞籍。他感受到台灣漁業似乎不再重視沿海漁業,為了足夠的漁獲量到更遠的地方捕撈;船隻越來越大,船上的人卻不是本地人。對於台灣似乎忽略了沿近海漁業,他感到可惜。


台東成功漁港。攝影:廖靜蕙

這一次行程他也到達蘭嶼,剛好遇到飛魚季,他看到蘭嶼人飛魚季捕魚,平時會種芋頭、薯類,隨著季節、氣候變化自己的角色,是最接近里山里海型態的案例。此次受林務局邀請,前往花蓮豐濱新社村認識里山里海型態,同樣是隨著季節更迭職業角色,也利用海與梯田;而這種職業角色的多樣性具有社會經濟韌性。

職業角色多樣化 增加社會環境韌性

為何探討角色多樣化?姚盈芳接受採訪時表示,日本農民均齡68歲、漁民64歲,「再過十年日本怎麼辦?」

當人口越來越少,農、漁民越來越少,社會大眾意識到人口老化是不得不面對、也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一個農民若能從事多種行業,例如加工業、旅遊業,或打雜工、營造業等等,一人分飾多角,就不須過於擔憂農村受都市化、氣候變遷衝擊而衰退。

但是社會大眾普遍價值觀仍停留在非專業白領,似乎不光彩;仍追求專業工作獲取豐厚的收入,認為一個人要打這麼多份工作,是因沒有技能。姚盈芳認為,在農村不該以城市的價值觀來衡量。

角色的多元化增加社會經濟功能的韌性,姚盈芳說,當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環境、經濟及社會極端動盪時,我們無法預測哪個方面會首當其衝受衝擊,但如果具備很多技能就能應變得快。

他接著說,亞洲、東亞社會,傳統上農民都覺得自己的工作卑賤,可能從父母口中聽到有能力就不要務農、把孩子送到城市;過去的想法與價值觀,已經不符合時代需求了。

「都會的人可能覺得在都會很舒適,有錢就買得到,但真正面臨氣候變遷嚴重衝擊時,農漁民都無法生產糧食時,住在都市的人就變得危險。」他指出,城市太依靠農村,卻對農村又不夠尊重。

「如果我們正視一個人可以發揮的角色與力量有這麼多元,一個人扮演這麼多角色的艱辛,在政策上,最好能給予肯定、獎勵,賦予他們價值。」他強調,國家社會應重視一級生產,讓更多年輕人回來從事農業,而農業的價值絕對不只經濟層面。例如,日本的農業一定先滿足國內糧食需求,其次是考慮人口就業機會,為此努力維持農業。


新社部落的農民,隨著季節變換景色,農閒時,一起藝術創作。攝影:廖靜蕙

談里海需里山夥伴的支持

「在日本我一直勸說農、林業相關人士關注大海,因為大海是森林的戀人。」宮城縣的漁民透過多年種樹,恢復了森里川海,體會了森林好,海和牡蠣也養得越來越好。但是日本農林業界,卻認為找他們談里山,有指責污染海洋的意味,如此一來很難談下去。

此次林務局邀請姚盈芳談里海倡議,讓他十分震撼及感動。他盛讚台灣一群陸地上的朋友,願意透過友善農耕,好好對待土地照顧大海。

「里山里海倡議是讓人們重新認知農業生產的價值。」姚盈芳說,若能重新檢視並認知到這些價值,不只是當地居民感到自豪願意回來,生產出讓人引以為豪的糧食,國人也會對於自己的土地引以為榮。

里山倡議源自於生物多樣性公約,給人以保育為主、偏向環境保護的印象。雖說如此,其實是透過利用行為,達到保育的目的。能登半島的案例正好說明,保護環境並不單是為了環境、動物等,而是把土地、森林和海洋資源管好,透過生計上的利用,來達到保護的目的。
近年來,國際上逐漸關注文化多樣性(族群、語言)與生物多樣性依存的關係,「生物文化多樣性」(biocultural diversity)是指許多用來指認當地各種動植物、生態系的語言,一旦消失了,相關的生態知識也會跟著消失,而這些語言、生態知識可能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談里山倡議時,無法與當地的文化切割。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