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生態女性主義學者來台演說 呼籲讓土地免於化學毒害
《牛糞傳奇》主角、另類諾貝爾獎得主、2003年被時代雜誌選為「環境英雄」的生態女性主義學者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受邀來台參加2018年APSafe(亞太地區農糧與食物倫理國際研討會),並於法鼓山文理學院演講。
席娃此次來台,除了研討會行程,各地相關單位也爭相邀請,更在青農群體間吹起一陣「席娃旋風」。法鼓山長期推廣「心靈環保」,近年更致力於自然農法的推動與實踐,10日演講現場,聽眾超過150名,九成以上是關心農業的各界人士、甚至有小農遠從阿里山前來參與。他在演說中強調小農的價值,農業不該是工業,呼籲擺脫「產量等於營養」思維,重點是質;正確的農法,應該是與眾生共存的農法。他並希望,在2050年之前,讓全世界的土地與作物都免於化學毒害。
綠色革命?既不綠色、也不革新!
面對近代種種環境與糧食問題,席娃對綠色革命以來諸多現代農業的論述提出質疑。她言詞鏗鏘地指出,「綠色革命既不綠色、也不革新!」因為綠色革命是大型企業透過化學藥劑與農機具榨取土地,其精神是短視而侵略的,甚至可以說,綠色革命是一場與地球、與人類健康和心靈為敵的戰爭。席娃以自己的國家為例,印度的旁遮普邦(Punjab),在1970年代以前是土地肥沃豐饒之處,不需要任何化學資材也能生產充足的食物,但是在綠色革命之後卻反而變得貧瘠。
1950年代開始的綠色革命,宣稱能夠增加糧食產量,而1990年代興起的基因改造作物工程,也口徑一致地號稱能解決飢餓問題。數十年來,大規模、單一化的農業經營思維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席娃卻犀利地表示,正是綠色革命製造出了結構性的飢餓。她說明,在人類的歷史中,儘管會因為朝代或統治者的因素出現飢餓,但最終都會恢復,而綠色革命卻創造出不會消失的、結構性的飢餓,像美國中部的食物荒漠(food desert)區域就是一例。
「神賜給我們足夠的糧食,但是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在諸多出家僧侶面前,席娃如此生動而感性的比喻。綠色革命創造出工業化的農業,農夫必須開始向外購買資材、農機、甚至是種子,在印度,有30萬農夫因此舉債,加上跨國企業透過不對等的貿易協定傾銷穀物,使農夫的生存更加困難。
面對糧食問題,首先要破除「產量」迷思
席娃說道,此次來台,有教授告訴她,台灣農夫的收入也是逐年下降,但這是因為產業結構不良所造成,農夫的價值不應該被看輕。她強調,「(種)植物是能夠支持生存的。」席娃的母親是典型的農村婦女,但是她靠務農支持全家人,「甚至比我做公務工作的收入還要多。」
台灣土地狹小、耕地零散,但是席娃認為平均1公頃左右的耕地面積絕非不足,她強調「光靠小農絕對可以種出足夠的糧食」,而且「越小單位的土地面積,可以長出越多的養分。」她語出驚人地表示。
一般而言,產量越高,營養總量也越高,但是根據統計,工業化種植消耗了七成的環境資源、卻只生產三成的糧食,顯示出規模化耕作是依靠總面積拉抬產量,實際上單位面積產量低落,遠不如小面積多樣化的種植方式。加上大量使用化學資材,雖短期提高作物產量,卻造成土壤微生物和各類生物的消減,日復一日,從這樣的土地裡長出來的作物,早已和過去不同。
她舉例說,印度傳統的紅蘿蔔個頭小小的,但是滋味濃郁好吃,不像現在的紅蘿蔔大而無味,若從所含的養分來比較,傳統紅蘿蔔雖小,營養價值卻比現代的紅蘿蔔高出許多。她主張,「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須擺脫『產量等於營養』的思維,重點不應是量,而是質。」
吃對的食物 用對的農法
綠色革命造成作物的質量改變,近代食品工業更進一步透過添加、加工,製造出許多的「假食物(fake food)」,而這也是形成結構性飢餓的另一項原因。席娃指出,75%的現代疾病和假食物有關係,包括癌症,「身體就像是一部機器,如果長期吃不對的東西,當然會生病。」她說,人和動物、植物都一樣,就像牛的天性是要吃草,但是人類卻餵食牠們穀物,無法消化吸收,也就產生了許多疾病。
而植物也一樣,現代科技創造了不需要農夫、不需要土地的直立式農業,用LED燈管欺騙它們,如此生產出來的食物,其營養價值與傳統的作物是完全不同的。人類再吃下這些動物、植物,自然也對身體造成影響,作為有意識的消費者,要學習避開那些看起來價格很便宜,但是背後代價高昂的食物。
有句西方俗諺說,「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席娃半開玩笑地說,大家付錢給醫生的時候總是毫不猶豫,但是卻對生產食物的農夫斤斤計較。「生產糧食是神聖的工作!」席娃再次昭示農夫與土地的重要性。人、與土地、與土地所產出的食物緊緊相依,「農業不該是工業,而是與心靈緊密相連的系統。正確的農法,是與眾生共存的農法。」
「2050零毒害」 邀你共同來實踐
適逢立法院三讀通過《有機農業促進法》。法鼓山副住持、多年推廣自然農法的果祥法師也詢問席娃對於現行「有機」的看法為何?席娃表示,有機的本意是連結,是與自然合作,而不是強迫自然為你工作,「當『有機」成為商品,它就不再是有機了。」
不論是提倡小農與傳統農耕的重要性、或者對「假食物」的嚴厲抨擊,席娃的種種論述無疑都落在了當前主流思維之外,然而在全球化浪潮席捲下,也不免讓人生起「烏托邦」、「文青」的疑竇。宜蘭小農社群「倆佰甲」創辦人楊文全便提出疑問:「在妳的理想世界中,還存在全球貿易嗎?」
席娃的回答是肯定的——前提是,貿易的精神應該是基於分享。她以全球大宗物資為例,有問題的並不是貿易行為本身,而是整個過程的公平與正義,「並不是說要禁止咖啡進口,而是應該讓咖啡貿易過程公平化。」她進一步引述哲學概念回應:「『一個有意識的個體,並非與外在毫無連結。』在貿易上也是同樣的概念。」
演說末了,席娃發下宏願:「我有一個夢,希望在2050年之前,讓全世界的土地與作物都免於化學毒害。」她邀請在場聽眾一起加入實踐的行列,只要開始有意識的吃、減少食物里程,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與社群中推動一些計畫。她借用佛教語言說,「從吃法(Dharma)的食物開始,從日常飲食就能體現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