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學研討會系列報導(上)
為期三天的「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於昨(19日)落幕,會中圍繞著農業生態的多功能性,以及在社會環境韌性扮演的要角,面對氣候變遷挑戰之際,肩負著任重道遠、維繫糧食安全的責任。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致詞時表示,在工業化和都市發展夾擊下,台灣農業兼顧生態系保全、永續的生產方式,將是未來政策的重點。
生態農業起步 迎戰氣候變遷
台灣2/3是山區,農田約佔陸地國土21%,餵飽島上居民如何兼顧永續發展,是此次研討會的重點。總統雖於5月30日公布《有機農業促進法》,能不能實踐農業生態學的理想、接軌國際擴大生態系效應,則有待檢驗。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致詞時表示,農業生產過程雖曾造成野生動物的損失,卻也造就更符合永續與國際視野的生態農業,老鷹紅豆的興起即為一例。
研討會引言指出,農業的許多操作行為,攸關全球生物多樣性。2050年預估全球將近90億人口、需要二個地球的資源才足以餵飽。另一方面,一甲子以來,農業綠色革命,在拓展農地使用及各式發展的生產資材(包括化肥及農藥)過量使用下,不僅土壤惡化、地力衰退,也伴隨水源枯竭、糧食安全及生存環境惡化的困境。
台灣農業長期與工業、都市化競爭衝突,提到生態系保全,更常是關係緊張。林聰賢表示,在氣候變遷下,雖曾遭遇環境、生態災害,卻也使得大眾察覺國土保全的重要性,期待透過此次國際專家帶來的經驗,引導農民轉為友善環境的耕作或生產方式,帶給台灣永續的未來。
201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會議(CBD COP10)提出2011年至2020年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以「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願景;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與日本政府同時宣布推動「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作為實現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重要工具之一,遙遙呼應聯合國農業與糧食組織(FAO)生態農業的願景。
林務局長林華慶致詞時指出,十年前林務局藉由水梯田保全關注到農田生態系時,不少聲浪認為林務局「撈過界」,可見當時社會氛圍把農業和生態分為不同的概念。如今,這些概念已受到足夠的重視。
「農田中具有豐富的生態,以水稻為主的栽培環境,隨著季節更迭、人為規律的擾動,提供生物不同生命周期的需求。」林華慶以此點出,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水稻(梯)田獨特的生態體系。因此,在縫補國土綠網上,生態農業更扮演著關鍵角色。
近十年推動「綠色保育標章」的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也指出,農業本質上對環境是一種傷害,如何在農業生產中兼顧生物多樣性,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有機」不只是農業生產的思考,更富含生態系服務功能的概念。這幾年基金會也因此積極海岸造林,推動參與式認證系統。
農業生態學:全球學習的永續課題
農業生態學(agroecology)是研究農業生態系統不同組成部分如何相互作用,促進傳統知識與科學知識相結合、更永續生產糧食的一種方式。它追求農業的多功能作用,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特色和文化,提升農村地區經濟活力,並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解決方法。
這些特性使得農業生態系統對不斷變化的氣候更具適應能力,而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農場(或稱小農)掌握著農業生態學的實踐工具,全球小農是構成以生態學方法生產糧食的關鍵要素。這足以說明,何以聯合國糧農組織越來越重視農業生態學與家庭農業、小農之間的關係。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以「生物多樣性與永續農業」為題演講時指出,聯合國特別將永續農業列入永續發展目標之一,FAO進一部提出永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五項原則:1.改善資源的使用效率、2.保育、維護及強化自然資源、3.維護、改善農村生計、平等及社會福祉、4.提高個人、社區及生態系的韌性、5.促進負責任和有效的治理機制。
而生物多樣性所提供的四大類生態系服務,對於維護生產環境品質、永續生產多樣營養的糧食、協助生產者管理病蟲害、因應氣候變遷、以及維護傳統知識等都能有所助益,因此對於落實永續農業扮演關鍵角色。
國內外專家發表演說中,也扣連了農業與生物多樣性不可切割的關係。值得關注的是,幾位國內外學者在經驗分享中,不忘連結到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達成率,顯示國際間重視程度。
「生態農業是對野生物、作物和人都好的循環生產系統,也能達到聯合國千禧目標。」瑞士昆蟲學家漢斯‧赫倫(Hans R. Herren)博士指出,農業為了解決糧食安全而大量生產,卻因不當操作,而導致毒害子孫。糧食生產也不應只是熱量的換算,更有解決貧窮、營養不足、飢餓、過胖、糖尿病等重要任務,若未重視這些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而重視農田生態系的健全、兼顧生物多樣性,則是增加在這些議題上的環境與社會韌性。
再度來台的碧雅‧瑪斯(Bea Maas)博士除了再度分享其在可可園的研究外,更強調打破學術研究的藩籬,不是高高在上做研究,而是到農業現場,幫社區找到對農民有助的解決方法。在他的研究歷程中,很多農民樂於放棄使用化學資材除草殺蟲。他希望未來能透過既有的研究成果擴大社群,讓更多人加入合作的行列。
越來越多農業從業人員重視生態農業的重要,並累積實踐經驗。無論是苗栗通霄保育印度大田鱉、花蓮南安菊池氏細鯽、南投埔里台灣白魚、仁愛鄉蜻蛉多樣性、中寮石虎標章,以及新北市台北赤蛙等保育案例,都提供與會者學習參考的經驗。
永續農業 漁業水產、畜牧與防檢疫不可缺
農田中具有豐富的生態,新南田董米田間管理人林哲安最清楚,他一再強調水田就是棲地,擄獲在場每位聽眾的心。不過,FAO對於農業的概念,一直都強調「農林漁牧」,但台灣幾次以農為名的研討會,都只關注於農糧生產,此次雖加入一小部分混農林業的議題,但漁畜、防檢疫仍舊從缺。
聯合國大學助理研究員姚盈芳表示,日本推廣森里川海的概念,是將串聯整體環境的概念,對於與會者都是學農糧、森林,卻沒有漁業水產從業人員,建議更多漁業、海洋保育從業人員參與,因為農漁業無從切割。
專長是水產漁業的他,提及初到東京大學上課時,指導教授說,就要他們學海之前先轉身看看陸地發生什麼事,因為海的問題,都是來自陸地,要學海就先把陸地的事情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