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台灣】城市與山林之間 田鱉米護淺山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里山台灣】城市與山林之間 田鱉米護淺山

2018年10月23日
文:王正安(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田間管理員)

「雜亂的次生林、散落的農田、錯綜的農路及嘈雜的高速公路,交織在平凡無奇的通霄山谷中」—這是我對田鱉米的第一印象,一個介於城市與山林之間的地方。較之城市,沒有繁華的街道,也缺乏民生的各項分工;相較山林又沒有優美的風景,也與大眾對「自然」的認知相去甚遠。因此,儘管人車頻繁往來於城市與山林間,卻鮮少有人在此停留、關注。停駐當地的,只有依存淺山生活的居民與生物。

田鱉米田地與周邊環境。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田鱉米田地與周邊環境。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睽違近30年 意外發現印度大田鱉

2012年,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正執行國道高速公路局委託的生態研究計畫,評估國道對淺山生態的影響,這讓一群生態觀察者得以走進原本只是快速通過的通霄淺山區,並在一次的日間調查中,於埤塘邊意外發現了印度大田鱉正在田邊埤塘的水面上照顧卵塊。此一發現,讓大家大為驚喜,因為在這次目擊記錄之前,台灣已近三十年未曾出現印度大田鱉的繁殖紀錄,也因此推估其在台灣的族群數量可能極為稀少或甚至已滅絕。

印度大田鱉。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印度大田鱉。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印度大田鱉(Lethocerus indicus)是半翅目、田鱉科、田鱉屬的昆蟲,與椿象有著較近的親緣關係,前翅同樣半革質、半透明,口器則為吸管狀的刺吸式口器。成蟲體長約6.5至8公分,是台灣現生最大型的水生昆蟲,前肢特化為尖銳的捕捉足,後腳則為較扁平的游泳足,腹部末端具有短呼吸管,適應水中生活,並以「坐等」方式等待獵物經過,小則魚、蝦、蝌蚪,大則青蛙、烏龜、小蛇等,是水域生態系中的高級消費者。根據早期文獻記載,大田鱉可是廣泛分布於台灣全島的水田環境中,隨著環境變遷才逐漸於野外消失,也逐漸淡出台灣人的記憶。

友善生態的農耕 提供淺山生物生存空間

這次的紀錄,對生態界可謂莫大的鼓舞,觀察家團隊也持續每月數度拜訪這處山谷,因此與土地的主人:劉家阿伯、阿嬸與其子女在多次的寒暄交流下,日漸熟識,也慢慢發展出如同親人般的情感。過程中,我們逐漸體認到阿伯、阿嬸持續且辛勤的耕種,是維繫山谷眾多生命的關鍵--就是這樣與土地數十年來的和諧共處,才使得淺山生物有安身立命的空間。

像是大田鱉賴以為生的埤塘,是劉家阿伯為了確保水稻種植時得用水無虞,每年辛勤維護水路、整理植被,加上周圍菜園為了給子孫吃得健康不施用農藥,所創造出得天獨厚的優良棲地。而年年辛勤除草的排水溝渠,除了避免排水不順造成田區淹水外,緊鄰水田的溝渠,更因此成為水生生物們在曬田時的避難所,緊鄰山邊的溝區則成為陸域生物們在山林間穿梭的動物通道。

在與兩老與其家人密切討論後,決定以大田鱉作為山谷稻米的指標物種,發展「田鱉米」的友善生態耕種品牌,期望透過大田鱉的保育,顯現農人辛勤的價值。

田鱉米。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田鱉米。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田鱉米最初是向阿伯、阿嬸認購部分米,邀請數十個有志於淺山保育的朋友一同參與及支持。次年則依土地面積契作,鼓勵阿伯、阿嬸不使用農藥與化肥,種植友善生態與環境的稻米;引入穀東制度,建立穩定參與並支持農事的夥伴關係;發展環境教育的小遊程,親臨田間體驗生態系所提供的文化服務。

田鱉米環境教育。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在田區中進行環境教育。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近期,更進一步發展出「田間協作員、管理員」的駐田實地工作人員機制,除了協助文書業務,更承攬田間勞力工作,傳承過去數十年來與土地共生的適切農法,賦予農業施作不同的詮釋。在阿伯、阿嬸的指導下,我們也開始在接鄰的廢耕地上進行復耕,將二老的寶貴經驗及技術延伸到鄰近的田區實際演練。

同時,團隊也持續進行通霄淺山生物的資源盤點,以石虎及大田鱉作為保護傘物種,了解其下的陸域及水域生物,將其棲息環境對應田裡的空間,把累積的生態觀察經驗結合農事應用。我們依照現勘埤塘的經驗,維持田間埤塘適當植被、移除外來種大魚、並提供給大田鱉繁殖的挺立枝條。盤點田間動物重要路徑,保留路徑上部分植被並同時保持暢通。在田埂上附於生育於通霄草地植栽,將田埂用作棲地管理,讓食物網在田間正常運行。除了資源盤點,也建立生態監測系統,觀察山谷物候變化,作為後續檢討修正農事操作的依據,確保生態的永續發展,發展契合現地的生活、生產、生態共存之里山模式。

以較大的尺度來看,苗栗的淺山系就像是西半部生物的避難所,大田鱉與石虎的存在,意味著通霄淺山是亟需投入保育資源的生態熱區,也從實務中了解淺山生物保育的關鍵,在深諳山林知識的農人身上。我們做的只是每天走進田裡,在烈日下補秧、撿螺、挲草…,盡量為生態作出微薄的貢獻,過程中也不斷得到大自然的反饋,穩定地觀察到大田鱉在田間活動,運氣好的話,或者驚鴻一瞥麝香貓與石虎的身影,田裡的肥力與病蟲害也在生態系的支持下,隨著時序更趨於正向穩定。

田鱉米田區淺山動物紀錄。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自動相機捕捉到兩隻麝香貓在田區中活動的身影。圖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近幾年來,保育不再只是針對特定物種進行保護,農業也不僅只是生產糧食的產業。里山倡議畫出社會、生態與生產三生共存的願景,保育與農業在此架構下殊途同歸,具體表現出農人不只有農作生產,更有維繫人類永續發展關鍵的生態價值。雖然實踐的過程困難重重,但也正因為如此,才需要農人們在其中持續地調整與改進,也才更能顯現里山倡議的精神。而田鱉米也會秉持同樣的理念,繼續在田間作著平凡的農事,為淺山默默奉獻心力。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