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工作環境的情形(上)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工作環境的情形(上)

深入事故現場,從核能知識、拆除作業到災區復興,重新思索人、能源與土地如何共好

2018年12月22日
作者: 開沼博、竜田一人、吉川彰浩

「廢爐工作人員被迫置身在嚴峻惡劣的工作環境中」。

在1F廠區內部工作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言論,但實際情形究竟如何呢?


人數、年齡與年資

1F的廠區內部究竟有多少人在工作呢?

正確答案是6500人至7000人左右,這是2015年度平日平均每天的工作人數。統計方法為工作時必須配戴的放射線測量用「APD(個人輻射劑量警報器)」的借用人數。雖然出入的人一天可以借用數次,但這個數字已經扣除那些重複計算到的部分。

應該也有人會覺得「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嘛」。

這個數字經歷過什麼樣的變遷呢?【圖一】中可以看出2013年度以後的變化,2013年度從3000人左右緩緩往上升,2014年度急遽增加至7000人左右,然後才到達2015年度的人數。

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

【圖一】2013 年度以後各月平日平均每天人數(實績值)的推移
出處:廢爐與污水對策團隊會議/事務局會議資料「廢爐與污水對策的概要」(2015年12月24日)

一開始在廠區內部,由於(1)缺乏大型休息所等休息或開會的空間,(2)許多區域輻射劑量率高,難以長時間工作,再加上(3)在進行大型土木工程之前,必須先以除污、鋪裝、強化設施等環境的準備工作為主,因此相對之下,2013年的工作人數仍受到限制。這種情況在2014年到2015年初獲得改善,主要是因為污水對策的水槽和淨化設備的設置工程快速進行,所以圖表才會呈現這樣的結果。在進行除污的期間,輻射強度也自然而然地大幅下降,例如銫134已經經過一次半衰期(兩年左右)等等。另一方面,大型休息所和新行政大樓等建築完工,從J-village移動到1F的路程也變成更加順暢。

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

2014年度以後,平日每天平均的工人人數介於3000人到7500人的規模,其中也有些人「不一定每天都會進入廠區」,有些人可能一週只進去兩、三次而已,如果連這些數字也算進去的話,平均每個月約有1萬800人實際進入現場執行業務。每當有人要進入輻射管制區域時,就必須完成「作業員登記」,而上述人數便是根據2015年8月到10月的平均值。若連同只進行「作業員登記」的人數在內,同一時期每月平均人數則為1萬3800人左右。

在作業人數只有3000人左右的階段,由於大眾媒體大篇幅報導「工作人員人數不足」,造成很多民眾的誤解。但實際上,目前已經有兩倍以上的工人固定會進入現場工作了。

不過這件事情並非只有好的一面,因為當初並沒有預期到需要這麼多人手,而這也反映出污水問題懸而未決才會造成這樣的局面。

那麼其中的組成結構又如何呢?有人甚至說:「那些人都是覺得自己就算遭到暴露也無所謂、從沒有固定工作的宿民街(譯註:打零工的受雇者聚集的區域。)上帶來的高齡者。」或是「他們是為了錢才過來的。」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自從2011年10月起,1F廠區內部定期針對在那裡工作的人進行「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的工作環境相關問卷調查」。這項調查的對象是所有出入1F的關係企業,並透過放置在大型休息所、J-village 的回收箱或承包商回收問卷。最近一次的第六次調查實施於2015年8月底到10月初,總共蒐集到6527人的答案( 回收率為86.4%)。

其中反映出許多資訊。

首先是年齡結構。

  • 未滿20歲⋯⋯0.2%
  • 20到29歲⋯⋯11.7%
  • 30到39歲⋯⋯21.1%
  • 40到49歲⋯⋯28.3%
  • 50到59歲⋯⋯26.7%
  • 60歲以上⋯⋯9.4%
  • 未回答⋯⋯2.6%

由此可知, 40到59歲占55%, 20到39歲占32.8%,這個職場的年齡組成以40到59歲為主,其餘幾乎都是20到39歲。換言之,整個職場雖然較多40到59歲的人,但也可以說是反映出日本的年齡結構,亦即「當今日本各行各業都有可能出現的年齡結構」。

雖然「較多40到59歲的人」這一點令人在意,但60歲以上也有9.4%又是怎麼回事呢?說得更明確一點,這個年齡層究竟是「因為無處可去,所以只好來1F的人」?還是「長年在核電廠工作,所以才在1F工作的人」呢?

從「從事目前職業類型的作業經驗年數」就可以看出實際情形。

  • 10年以上⋯⋯46.6%
  • 5~10年⋯⋯13.5%
  • 1~5年⋯⋯24.6%
  • 未滿1年⋯⋯12.1%

換句話說,60%以上的人是五年以上,也就是事故前即已從事與現職相似的工作。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仍然有所誤解,認為「有經驗的核電廠工作人員都已經達到暴露劑量的上限了,所以剩下的都是外行人」或「明明就是簡單輕鬆的工作,卻因為會累積輻射劑量的關係,可以在短時間內賺到錢」,甚至認為「只要做好心理準備,就算是沒有技術或經驗的人也可以做到」,不過事實絕非如此。在1F的工作大多是專業性高且講求經驗的作業,雖然確實有打掃或維護裝備等相較之下經驗較少也能完成的工作,但那還是需要經過充分的研習才能夠進行的作業。

支撐起1F廢爐的要角都是擁有十、二十幾年技術,經驗相當豐富的資深熟練作業員,是我們應該要理解的現狀。

※1. 根據1月20日為止的人數計算(因為1月21日起實施安全檢查)
※2. 根據8月3日~7日、24日~28日、31日的作業人數計算(因為重型機械總檢查的緣故)
 

地方雇用率與工作意義

另外,地方雇用率也是需要了解的部分。2013年度以後介於45%到50%之間。這裡所謂的地方指的是「擁有福島縣內的住民票(譯註:戶籍在當地的證明文件。)」,因此在1F廠區內部工作的人有一半左右是當地人。

在前文提到的問卷當中,有一道題目是「請問您認為在福島第一核電廠工作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嗎?」其中回答「相當有意義」或「還算有意義」的人占52.7%,至於「認為有意義的理由」是什麼,有68.3%的人回答「為了福島的重建與廢爐」,25.1%的人回答「因為從以前開始就在福島第一工作」。

綜上所述,「在這個以資深熟練工作人員為重心的職場上,有一半是當地人,一半來自別的縣市,而且對於福島重建具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當然,事實上的確有些在1F工作的人會說:「就算發出徵人公告也找不到年輕人。」以資深員工為重心也代表「年長者必須勉強到現場工作」,而一半的人來自縣外也反映出「在當地找不到足夠人手」,這些都是很嚴峻的現實。雖然不像大眾媒體所渲染的那樣「現在就要立刻停止作業」,但在培養十年後、二十年後的熟練作業員這方面,確實也必須體認到未來狀況依然不明朗的事實。

因此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對於工作的不安」。

問卷中有一題是「請問您對於在福島第一核電廠工作會感到不安嗎?」其中回答「不會感到不安」的有53.2%,回答「會感到不安」的有37.3%。

而在「會感到不安」的理由當中,「擔心暴露對健康造成影響」最多,占63.3%,其次是「在現場發生意外或受傷」占36%,「無法預估未來的工程數量,不曉得可以工作到什麼時候」占35.4%,「社會對於在福島第一工作的批判」占29%,「工資太少」則占24.5%。

全體當中約有兩成左右( 在37.7%「會感到不安」的人當中,有63.3%「擔心暴露對健康造成影響」)的人對於放射線感到不安,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過更重要的是,包括在現場發生意外或受傷、對工作未來性的預期、社會對於在1F工作的誤解或毀謗中傷等,各種不安的背後都隱藏著在1F工作所造成的對輻射的不安。

比起實際在那工作的人,這對其家屬所造成的問題更嚴重。

同樣地,對於「請問您家人是否對您在福島第一核電廠工作感到不安?」這個問題,回答「會感到不安」的有47.8%,多過於回答「不會感到不安」的41%。

理由分別是「擔心暴露對健康造成影響」占85.5%,「在現場發生意外或受傷」占59%,「社會對於在福島第一工作的批判」占33.8%。

由此可知,家屬都比工作人員本人更加擔心與心疼。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東京電力在2015年10月製作「1 FOR ALL JAPAN—廢爐的今天與明天」的網站,同年11月出版免費誌《月刊1F》,向工作人員與家屬提供作業狀況、巴士時刻表、供餐項目、輻射資料等圖像化資訊。此外,據說今後也預計出版簡單解說廢爐進度狀況或作業內容的手冊,並會透過承包商發布影片以讓家屬安心。這個效果將會如何顯現出來,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

「1 FOR ALL JAPAN—廢爐的今天與明天」網站上有為家屬提供視覺化的資訊,一個月的點擊率有9000 次。


 

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

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全紀錄:深入事故現場,從核能知識、拆除作業到災區復興,重新思索人、能源與土地如何共好

作者: 開沼博、竜田一人、吉川彰浩

譯者:劉格安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18/9/29

如今在福島這塊土地上的
已非「眼睛看不見的恐怖放射線」
而是種種「眼睛可以清楚看見的課題」

2011年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發生後,福島曾經作為一塊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沒有未來可言的受災區,如今隨著第一核電廠「廢爐」作業的展開,以及廠區工作人員、受災居民如何重建生活等問題,這塊土地上有著的已非「眼睛看不見的恐怖放射線」,而是種種「眼睛可以清楚看見的課題」。本書為事故五年後,第一本學者、前東電員工與廢爐作業員合力,由民間立場調查紀錄,輔以圖表資料、照片、報導與專訪,全方面解析廢爐現場與災後重建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