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雄想要的幾乎都要到了」 大巨蛋都審 模擬人數跟實際容留脫鉤處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遠雄想要的幾乎都要到了」 大巨蛋都審 模擬人數跟實際容留脫鉤處理

2019年01月04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3日台北市政府進行大巨蛋案都市計劃審查,討論防災避難、消防救災與交通規劃的部分。長期關注此案的民間團體批評,前都發局長林洲民遭「拔除」後,都審大會果然棄守了公共安全的堅持。在新任都發局長黃景茂主張「要符合契約關係」的態度下,「遠雄想要的幾乎都要到了」。

台北大巨蛋工地。攝於2018年9月。圖片來源:Solomon203/維基百科
台北大巨蛋工地。攝於2018年9月。圖片來源:Solomon203/維基百科

今次討論後,遠雄將進行防災疏散模擬,在下次都審會討論模擬結果。對北市府來說,大巨蛋有了新進展,當都審完成、建管處完成建造執照第3次變更的審查後,大巨蛋即可復工。

但民間團體認為,都委會接受了遠雄提出的「防災模擬人數與未來實際營運(容留)人數應脫鉤處理」的說法,會是大問題。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批,如此一來,模擬人數將跟實際營運人數不同,模擬何以反映實際狀況?根本無助於釐清交通衝擊、公共安全爭議。

大巨蛋模擬

遠雄提出大巨蛋防災規劃圖,將在下次都審提出模擬數據。取自遠雄簡報。

松菸公園催生聯盟召集人游藝指出,去年底台北市長柯文哲順利連任後,已做出「大巨蛋不拆就是要蓋」的表態,隨後都發局長林洲民在臉書上公開痛批市府出現了「把林洲民移開,大巨蛋審查比較容易通過」的聲音。而林洲民遭拔除後,繼任的都發局長黃景茂,表態「自己與市長目標一致,『甲(北市府)、乙(遠雄)雙方要雙贏』,且要符合契約關係。」如今為了護航遠雄,居然在都審大會中,連公共安全都不顧了。

大巨蛋由於遭都發局發現有79處主要構造未按圖施工,2015年遭勒令停工,在法令上持續處於「停工狀態」,柯市府雖說「沒有公安就沒有復工」,但卻也始終沒有與遠雄解約,大巨蛋也一再遭質疑根本沒有真的停工過,而選後北市府開始打破與遠雄間的僵局,尋求「雙贏」。

「政治不應凌駕專業,大巨蛋交通衝擊、公共安全爭議應確實釐清!」游藝批,市府跟遠雄的雙贏,卻恐怕是犧牲公共安全而來,遠雄這次送審的大會資料,竟僅有薄薄的十多頁,且檢視其內容,根本意圖推翻2018年9月20日與11月1日兩次都審會的決議,且遠雄在都審會中相當強勢,甚至對防災專家王价巨要求「應採用符合實際營運的情境」、「參考英美防災模擬係數」來模擬時,嗆聲「用什麼係數模擬最後都會通過」。恐怕雙方早就達成協議,才能這樣膽大妄為。

大巨蛋模擬參數

都發局要求遠雄提出電腦模擬參數,也是這次都審會的討論焦點。取自都發局簡報。

留容人數暴增1.5倍 游藝:應重辦環評

在2013年的環評時,人數的計算僅是「巨蛋觀眾席4萬人、周邊附屬事業1萬9833人」,共計5萬9833人。游藝表示,十多年來參加過無數次大巨蛋都審,歷來大巨蛋防災疏散模擬,均以BOT範圍的L型基地來檢視,且根據上次都審會會議決議第一項「遠雄團隊表達將以7萬人(室內)加1萬3733人(戶外)共8萬3733人,進行都市設計審議防災避難電腦模擬,請遠雄加強前開人數計算之相關論述,且應評估所涉及之環評審查程序。

但此次遠雄送審資料,卻是改口增加了體育園區避難人數至9萬2538人(建築物內7萬8805人+戶外1萬3733人),還自行將文化園區也納入防災疏散的模擬範圍,等於完全無視歷次都審會議的審查結論。

都發局提出電腦避難模擬人數說明

都發局要求釐清大巨蛋案電腦模擬避難人數,取自都發局簡報。

「依環評法規定,都審必須俟環評審查通過後始得核定。」因此游藝主張,遠雄本次送審人數已超過原環評人數的1.5倍以上,應該依環評法施行細則第38條重辦環評——「開發單位變更原申請內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就申請變更部分,重新辦理環境影響評估:四、計畫變更對影響範圍內之生活、自然、社會環境或保護對象,有加重影響之虞者。」

游藝表示,防災避難計畫屬於環評作業準則中,環境影響的「預防對策」項目。如今遠雄不但容留人數暴增1.5倍以上,擅自刪除原環評規劃的逃生梯也未全數補回,當然會影響防災避難計畫中的疏散動線,對社會環境與人民生命安全有加重影響之虞,理應重新辦理環境影響評估。過去林洲民的主張,也是模擬人數、營運人數應一致,人數若超過環評核定的5萬9833人,應該做環差分析或重做環評。

游藝指出,況且,遠雄目前只提出了防火避難的評估,其他地震、化學爆炸等防災項目都沒有,也根本不符環評規定。因此他主張,都審會應要求遠雄先送環評變更審查,再回到都審已環評認可的人數進行防災疏散模擬。但遺憾的是,當他提出這些提醒時,北市環保局副局長蔡玲儀並沒有支持他的看法,反認為在都委會審查即可。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