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台灣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率先解開黑面琵鷺基因組定序,顯示棲地質量的維繫是族群擴大的基礎。然而,冬季原是許多小水鴨、琵嘴鴨、赤頸鴨等雁鴨科,以及鴴科、鷺科覓食棲息的高屏溪口,卻出現水鳥集體暴斃的現象。
暴斃水鳥確認感染肉毒桿菌C型毒素
今年由於暖冬,氣溫偏高,南部久旱不雨更形明顯。2月底,由鳥友通報高屏溪畔發生雁鴨科水鳥大量死亡,染病的水鴨無法划水、飛行,身體還會不自主的抖動,高雄市、屏東縣政府陸續進行檢疫措施,屏縣農業處動物保護及保育科將採樣的小水鴨檢體,送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檢驗,在小水鴨體內檢驗出肉毒桿菌C型毒素。
屏縣府動防所長李永文表示,肉毒桿廣泛存於自然界中在土壤、湖水、河水及動物的排泄物內,在厭氧環境中則形成芽胞,產生強烈神經毒素,導致肌肉麻痺。
他解釋,逢高屏溪枯水期,平常即帶有肉毒桿菌寄生的底棲性魚類,存活時並不會有肉毒桿菌毒素產生,但因此時期氣候變化大、水質不穩定,造成魚蝦類死亡;死亡的魚蝦暴露且易腐敗,進而寄生之肉毒桿菌會產生大量毒素,水鳥吃到被毒素汙染的動物屍體或是蛆時,就會發病,這時出現垂頸、翅膀肌肉麻痺下垂無法飛翔,舌頭外露不能吞嚥,最後昏迷死亡等症候。
高雄市林園區公所也於2月底會同高雄市野鳥學會勘查,發現有群聚水鳥運動遲緩、精神沉鬱及死亡狀況。為降低禽鳥染病機率,高市農業局、林務局、高雄鳥會、屏東鳥會等數個機構,救治傷鳥並清理現場的死鳥遺體,集中送至高雄市動物保護處緊急救護與檢體解剖檢驗。
群鳥暴斃敲響河川巡守警鐘
經查死亡禽鳥為小水鴨、琵嘴鴨、赤頸鴨等8種143隻;另體弱的禽鳥小水鴨、琵嘴鴨、赤頸鴨、小環頸鴴等6種31隻;3月2日屏東祁偉廉醫師與屏東鳥會、大仁科大師生志工、巡屍偵測犬搜查新園,並救傷小水鴨5隻,尖尾1隻,琵嘴2隻、赤頸6隻,共14隻;撿拾死亡小水鴨19隻、尖尾2隻、琵嘴11隻、赤頸4隻、小環頸鴴2隻、東方環頸鴴2隻,共40隻。3日七河局局長調動人力進行空拍偵測,4日農業局野放28隻1日救傷成功的個體。
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連續數日到現場探勘,並拍攝影片,從幾處高屏溪入水口,觀察沿岸、河川水體,屏東縣萬興吊橋一帶,攔河堰集水處,陽光曝曬下,水體冒著泡泡,廢棄物占滿水體,整個環境非常混濁、髒亂。
林昆海說,2、3月雖是枯水期,南部整體環境缺雨、河水少,造成魚類死亡後擱淺,再經日照曝曬、腐敗長蛆,肉毒桿菌毒素也循這管道進入食物鏈,再透過潮水散佈,造成覓食的鳥類中毒死亡、再長蛆、再擴散。
他認為,過程中仍存在人為介入的空間,例如,加強巡守檢舉廢棄物濫倒,勤加清理魚類屍體,這不只是為了不讓鳥類暴斃,更重要的是避免河川品質劣化,回饋到人類社會。
此次事件是由當地鳥友通報,因他對鳥類有一定程度的關注,而察覺這項訊息;然而鳥類死亡前,歷經乾旱、魚死、曝曬、長蛆等漫長時間,卻未有通報機制,顯見巡守的方式必須更具彈性,是否能發展無人機空拍,避免巡守死角,才能有效維護河川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