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欄杆,抬頭張望,來到陽明山擎天崗大草原的遊客,最期待的就是看見牛兒現蹤。這裡的牛來自何方?有人放牧,或者是野生動物?牠們在山間生活的蹤跡,正一一解開。
小心翼翼的鑽進登山步道旁的樹叢,這裡是距離擎天崗草原不遠的登山步道。在林間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野生動物活動的獸徑。華梵大學景觀與環境設計學系副教授賴玉菁帶著他的研究團隊,準備收回放置在這一段時間的自動相機,想了解山區動物的分布情形。
帶著寶寶的山羌和野豬,還有水鹿、穿山甲,透過自動相機,可以一窺牠們的蹤跡。也有帶著小牛的母牛,從這裡通過。這群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水牛,其實和過去山上的農業活動,息息相關。
日治時期的陽明山,農業活動興盛,例如竹子湖一帶,如今的海芋花田,過去其實都是水梯田,而且是培育出蓬萊米的重要基地。農耕需要大量的役用水牛,日本人因此在陽明山規劃了三大牧場。當時大台北地區的農民,會在農閒時,將家中的耕牛送到牧場寄養,農忙時期再牽回。擎天崗是其中規模最大的放牧區。
戰後,陽明山牧場改由台北市農會接手管理,隨著農業型態轉變,無犁可拖的水牛漸漸從受人豢養的家畜,在山區自立自強存活下來,變成了野生族群。相較無主野化的水牛,從2016年以前的影像紀錄可以發現,當時在擎天崗草原上活動的,其實是另一群有專人照養的和牛,數量約20頭。2016年,前總統李登輝買下這批和牛,送至花蓮進行肉牛育種試驗。擎天崗草原範圍以外的野生水牛,開始進到草原內活動。
然而對一般人來說,很難把農村裡任勞任怨耕作的水牛,和野生動物聯想在一起,認為牠們是溫馴、容易親近的動物。到擎天崗草原觀賞牛群、和牛隻近距離接觸,對遊客來說更是根深蒂固的印象。在不清楚草原上牛群演替的狀況下,貿然接近野生水牛,成了具有高度風險的行為。
隨著擎天崗的人牛衝突一再上演,甚至有遊客不幸受到牛隻衝撞而傷亡,2018年8月,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決定封閉擎天崗草原區,禁止遊客進入,重新規畫步道。
除了擎天崗草原外,還有哪些地方有野生水牛?2016年開始,賴玉菁的研究團隊開始調查陽明山的野化水牛族群。只靠自動相機,很難完整掌握牛群分布,他們於是發展出一套藉由空拍機追牛、數牛的方法。
經過一年調查,他們發現,整個陽明山的水牛總共分為三大群,擎天崗草原區約有29隻,另外兩群分別在石梯嶺和磺嘴山活動,數量約為19隻和16隻。山區氣候多變,不僅增加空拍調查的難度,對牛群來說,也是生存的考驗。只要有上山,他們就會把握機會,紀錄牛群的最新動態。水牛在草原上活動、吃草,對自然環境是否會產生變化?也是未來需要建立的資料。
水牛傷人事件過後,曾經有人討論過,是不是應該將陽明山的水牛群移除。不過水牛體積龐大,加上山區偏遠,移除工作必須耗費龐大人力物力,而且如果沒有這群水牛,擎天崗草原的景觀,也將隨之消失。
2019年9月,擎天崗草原的第一階段步道工程完工,重新開放。有別於過去僅用繩索分隔人牛,方便牛隻穿越,新步道採用水泥樁來分隔。同時考量牛隻的行走動線,裝設活動閘門,必要時,管理站的工作人員會開啟閘門,牛群就能穿越步道。
不過圍籬欄的住人,卻攔不住遊客帶來的寵物。狗對牛群來說,不但會造成驚擾,也可能造成傳染病流通。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一再加強宣導,攜帶寵物犬入山,務必繫上狗鏈。未來如何持續監測牛群的健康狀況,也是必要工作。
陽明山上,人牛之間的關係,從馴養到疏離,這群水牛有新生,也有些抵擋不住自然考驗而逝去,透過研究與調查工作,牠們面貌漸漸清晰。在欣賞牛群同時,如何保持距離,不但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這群水牛朋友的最佳方式。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草山牛蹤】
10/07(一) 22:00首播
10/12(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