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山有熊森林 紀錄片見證原始生態離我們並不遠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雪山有熊森林 紀錄片見證原始生態離我們並不遠

2019年11月19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台中報導

這兩年,台灣黑熊隨著目擊的報導,受到國人關注。台灣黑熊是台灣森林的頂端物種,營造有熊的森林,關鍵是什麼呢?

由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委託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導演麥覺明拍攝《大雪山有熊森林》,歷經三年、一千多個日子,紀錄台灣黑熊野外行蹤以及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黃美秀研究團隊追蹤、繫放台灣黑熊歷程。16日首映會上,不但將台灣黑熊影像清楚呈現觀眾眼前,也回答了森林有熊的秘訣:原來是豐盛的自然生態!

台灣黑熊在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留下的爪痕,為大雪山自然生態的豐富度掛保證。攝影:廖靜蕙
台灣黑熊在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留下的爪痕,為大雪山自然生態的豐富度掛保證。攝影:廖靜蕙

用影像證實大雪山豐富生態 有熊森林自證其理

東勢林管處2013年起委託黃美秀執行台灣黑熊保育計畫,藉此瞭解黑熊喜好在海拔1,000~2,500公尺左右的針、闊葉林活動,範圍涵蓋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鳶嘴山、捎來山及鞍馬山,潛在食用植物包括叢花百日青、森氏杜鵑、台灣赤楊等。

《大雪山有熊森林》進一步透過影像,向民眾傳達自然資源豐富的大雪山,如何提供台灣黑熊為首的野生動物重要的生存環境,同時展現研究調查及棲地保育的成果。16日首映會上,東勢處副處長陳燿榮表示,透過觀影過程,讓專業團隊研究調查過程變得易懂。


大雪山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圖片來源:東勢林管處


上圖不過癮?雌雄黑長尾雉立即現身證明。攝影:劉良力,東勢處提供

「拍熊這麼久,沒(在野外)看過台灣黑熊!」登山30載,直到今年6月,麥覺明透過研究團隊繫放,得以首度、近距離觀察台灣黑熊,人生這項第一次,他感到無比幸運。


導演麥覺明分享1000多個日子拍攝心情。攝影:廖靜蕙

追蹤、拍攝過程,讓他感受到台灣黑熊「非常神秘、難以捉摸」的一面,三年多來,台灣黑熊明明近在眼前,卻咫尺天涯。國外阿拉斯加可以從高高的觀景台遠眺棕熊抓鮭魚,在加拿大搭卡車看北極熊;但台灣黑熊完全不賞臉,和人保持距離,只能透過自動攝影機捕捉其身影。

為了拍攝台灣黑熊,他除了走遍大雪山,「谷關七雄」、雪山主峰、西稜,都沒能找到。後來發現不用很遠,熊就在身邊,只是靈敏的嗅覺讓牠們遠遠避開人群。最後拍攝團隊留在大雪山,在周遭放置紅外線自動照相機,讓熊自己入鏡。

他在過程中看到大雪山的生態十分豐富,四季分明。從林道上來,每一公里都有明星物種,透過紅外線自動攝影,拍到很多野生動物,鳥類、山羌、山羊、黃喉貂、食蟹蠓等野生動物紛紛現身。「在大雪山拍攝後,就不再去花蓮大分了!」此話一說,引起現場來賓一陣笑聲。原來到花蓮大分,光是步行就得三天,而大雪山甚至一天就能來回。

大雪山因交通便利,使得研究團隊得以啟用鐵桶設置陷阱,影片中紀錄了2018年一頭母熊救傷的過程。這隻母熊疑因牙痛覓食困難,聞到鐵桶內食物氣味而入桶。研究團隊基於台灣黑熊數量稀少,展開救援行動。東勢處鞍馬山工作站森林護管員葉珈良即參與這項救援行動。

人怕熊,熊更怕人。遇到台灣黑熊只需安靜退避,最好不要出現具威脅性行為。圖片來源:東勢林區管理處
人怕熊,熊更怕人。遇到台灣黑熊只需安靜退避,最好不要出現具威脅性行為。圖片來源:東勢林區管理處

救援黑熊路崎嶇 「手痠心不酸」

在這項計畫,他屬於第一線人員,意即當研究團隊收到陷阱被野生動物啟動的訊息時,到現場確認的就是葉珈良。「美秀老師研究室人員從屏東趕來,一趟路至少4小時起跳;若從鞍馬山工作站出發,約30分鐘準備就能出發前往查勘;若確認為台灣黑熊,立即通報,再由研究團隊前來處理。」

通常早上六、七點,他收到訊息後就上山,若確認為黑熊,研究團隊從屏東趕來,下午抵達現場;完成各項檢查測量、繫放等,已經天黑,要摸黑走山路回家。妙的是,黑熊中陷阱都在假日,護管人力少、不在山上,像是考驗護管員的機動力,而幾次任務下來,護管員也都使命必達!


參與母熊救援行動,葉珈良說雖然手痠,心卻不酸,未來有機會還是願意參與。攝影:廖靜蕙

為了救援牙痛母熊,當天五點多出門和研究團隊會合後出發;因重裝加上搬運鐵桶、擔架之類的器材,即使是下切山路,仍花了比平常多出兩倍的時間,才抵達現場。回程是從海拔2000公尺往上數百公尺,前往工作站。一群人使用揹帶,硬是將麻醉後的母熊揹上山。

鞍馬山工作站為了這趟救援,出動了所有的護管員、工作人員,大家同心協力輪流接手,累了就退到後面休息,由後面的人力補上來,遇到障礙能閃就閃。到工作站後,再由公務車運送到台北市立動物園,進行相關治療。

葉珈良說,搬運過程非常辛苦,到底搬了多久,已經沒有印象,只記得休息一下就繼續搬運。回到宿舍休息,手還很痠。「雖然手痠,心卻不酸。」即使如此辛苦,卻感覺充實。

牙痛母熊治療好後,體重從60公斤到70幾公斤,已不須搬運,只需選擇最靠近牠活動領域之處野放。葉珈良還記得,打開籠門那一剎那、眼見母熊跑開時,現場人員強忍住內心的激動與雀躍,安靜的目送牠離去的感動。問到未來若還須救援黑熊,願不願意再度參加?他答說:「我願意!」

台灣黑熊捕捉繫放現場。圖片來源:東勢林管處提供
台灣黑熊捕捉繫放現場。圖片來源:東勢林管處提供

無論是片中捕捉到斷掌的黑熊,或巡查時遇到的陷阱,對黑熊來說,森林的家仍有未知的危險因子。台灣森林對野生動物危險嗎?葉珈良認為,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在巡護過程,已經逐漸收復獸鋏,減少人為放置的獸鋏陷阱,相對安全;不過台灣黑熊活動範圍大,若經過聚落可能增加變數。

遇到黑熊不要驚嚇牠 安靜退避人熊無傷

這兩年熊出沒的頻率增加,學習人熊安全互動成了台灣社會的必修課。陳燿榮說,20年前921地震後,大雪山曾封山一年,在無人為干擾下,森林逐漸鬱閉。為了整修天池山莊,東勢處人員在林道49K處砍草,先是發現旁邊有一隻小熊,繼而出現母熊,原來是熊媽媽帶熊寶寶覓食,只是母熊護子心切,出手抓傷東勢處人員。

民眾也許認為攻擊人是黑熊本性,其實不然。熊怕人類不下於人類怕熊,只是當牠意識到威脅,才會主動攻擊。例如砍草的行為,可能讓黑熊以為如此,才會抓人。那麼遇到台灣黑熊怎麼辦?陳燿榮引述黃美秀的建議,遇到黑熊要安靜、慢慢退避,不要驚嚇或干擾牠,基本上都能全身而退。


大雪山有熊森林
監製單位: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
製作單位: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展售處:國家書店松江門市、五南文化廣場台中總店

將台灣黑熊的認識融入舞蹈中 黑熊日常Freestyle

首映會現場,主辦單位邀請「2017全年健康黑熊舞蹈大賽」冠軍隊伍「米卡創藝教育」表演。提到為何以黑熊為創作題材?米卡創藝教育負責人表示,保育觀念若只是透過書本認識十分有限,為了讓孩子了解台灣黑熊,就曾帶他們上大雪山,實際了解棲息環境,並透過志工老師、台灣黑熊研究人員分享,認識台灣黑熊,並轉化為舞台創作。
 
「黑熊日常Freestyle」融入健康操元素,透過引導、同理,以肢體表現,呈現黑熊們早晨起床慵懶生活習性,而且每隻黑熊具有不同的性格。孩子們發揮想像力,把自己幻化成一隻隻的黑熊:找朋友、採果子、舞蹈歌唱樣樣來。無論衣服上V字型白領,手套、髮型,都是孩子們和家長一起完成的。
 
黑熊日常Freestyle  RAP創作:謝翔聿/謝承真(節錄)
「你說我是台灣的國寶,為什麼要拿捕獸夾夾我
雖然我的身體很值錢,也不能這麼殘忍對待我
庇護物種多樣性全靠我,或許有些陷阱不是來抓我
但是陷阱獸夾不長眼睛,黑熊誤觸一樣死路一條
黑熊斷掌斷趾一大堆,生存出現了大危機
數量越來越少已瀕臨絕種,難道這是你們希望看到的結果」

認識黑熊很難?不如到大雪山認識黑熊生活空間,再藉由舞蹈詮釋台灣黑熊。攝影:廖靜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