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每年1000萬個一次性塑膠育苗袋 茶改場今發表可分解新型育苗杯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全台每年1000萬個一次性塑膠育苗袋 茶改場今發表可分解新型育苗杯

2019年11月22日
共同企劃: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 桃園報導

根據環保團體估算,國人每年使用將近20億個手搖飲料杯,長年霸佔海洋廢棄物排行榜。不過除了手搖飲,茶類作物每年產生廢棄塑膠育苗袋約有1000萬個,數量也相當可觀。為了源頭減塑,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耗費了一年的時間,開發出「可分解育苗杯」,今(22日)舉行成果發表會。

茶業改良場場長蘇宗振表示,目前技術已經成熟,正在申請專利,最快明年1月就可以進行技術轉移,屆時將從示範點逐步推動到全國的茶園使用。蘇宗振表強調,「新型可分解育苗杯不僅可以減少塑膠垃圾,也能節省種植人力,更能提高種茶產業的品質。」

傳統塑膠育苗袋(黑)與可分解育苗杯(白)之對照。孫文臨攝

傳統塑膠育苗袋(黑)與可分解育苗杯(白)之對照。孫文臨攝

茶飲源頭的塑膠垃圾 全台每年1000萬個一次性塑膠育苗袋

茶作課課長蔡憲宗指出,目前國內茶苗生產多使用一次性塑膠育苗袋,每當育苗後要送到田間定植,便需移除育苗袋,不但耗費人力,也會在脫袋的時候傷害植株根系,「使用後的一次性塑膠育苗袋,無法回收利用,預估全台一年約產生1000萬個廢棄塑膠育苗袋,造成環境污染。」

雖然比起飲料杯的垃圾量,育苗杯已經是低上許多,且一株茶樹育苗後最多可以種30幾年,然而減塑必須從各方面著手,才能擺脫對傳統塑膠的依賴。蔡憲宗說,可分解育苗杯雖然是針對茶樹進行開發與設計,然而這項技術不只可以運用在茶類作物,「包含油茶、苦茶,或是其他森林植樹等木本科植物也都能應用。」

傳統塑膠育苗袋會產生許多塑膠垃圾。茶改場提供

傳統塑膠育苗袋會產生許多塑膠垃圾。茶改場提供。

改良育苗袋搭配新型植茶機 省工省力、保護根系生長

蔡憲宗指出,傳統塑膠育苗袋較小,且無導根設計,茶苗若不即時種植,經常會衍生盤根問題,導致脫袋時根系受傷,落土又會因為碰撞擠壓,影響茶苗後續生長。

「新型的可分解育苗杯就像是安全帽一樣,除了有導根設計,也可以跟著茶苗一起進入土壤。」蔡憲宗說,育苗杯不僅可以支撐根系生長、保水、抗壓,讓茶苗移植的存活率可達九成,更能減少脫袋的人力。

茶機課課長劉天麟補充,傳統的育苗塑膠袋須以人力種植,須長時間伏地彎腰,且人工種植容易會深淺不一,過深過淺都會影響未來茶樹的生長情況,「過去茶改場也一直針對植茶機進行開發,這次與業者合作開發出新的植茶機,連結曳引機使用,節省人力。」他說,新型植茶機改良了國內現有植茶機容易的缺點,並向日本植茶機取經,是不論新型育苗杯或傳統育苗袋都可使用的農業機具。

根據茶改場評估,傳統人力每人每天約可種植500~800株,移植一公頃大約需要40人天,若三人一組就大約需要兩個禮拜,而新型的植茶機也是一人駕駛曳引機,兩人乘坐於後方擺放茶苗,一天就可以種植6000~1萬株,移植一公頃約只需要三天的時間,相較之下更為省工省力,「在農業人口可能逐漸減少的未來將會相當有幫助」。

茶機課課長劉天麟說明新開發的植茶機。孫文臨攝
茶機課課長劉天麟說明新開發的植茶機。孫文臨攝

不用脫袋直接入土 新型育苗杯還需克服地區差異

不過,這項新技術仍面臨許多挑戰,現場就有茶農擔心,過去是脫袋入土,根系就能直接生長,「但現在育苗杯跟著放進去,雖然說是可分解,但如果沒分解或來不及分解怎麼辦?」他說,如果種下去半年才知道沒順利分解的話,那就等於那年所有的成本都浪費掉了。

有人擔心分解太慢,也有人擔心分解太快。一名來自鹿谷的茶農就說,每個地區的環境不同,「我們那裡的茶苗日曬時間比較長,擔心可分解的育苗杯曬太陽會裂開,這樣到時候就不能移植。」他表示,一個茶苗從育苗到入土,時間從半年到三年不等,擔心新技術難以克服地區差異,「最好的狀況是希望育苗杯入土前都不要分解,入土後就要很快的分解,才不會影響茶樹根系的生長。」

對此,蔡憲宗表示,茶改場也在研發中,「對於分解速度、厚度都持續在實驗,未來會有更多田間的實驗數據,會持續提出來給大家參考,茶改場也會適時調整設計。」他說,目前的數據顯示,育苗杯如果沒有整個入土,大約可以撐上兩年沒有問題,入土後大約三個月開始分解,六個月就能分解到八成,「根系會自然把育苗杯撐破,最後完全分解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蔡憲宗說,目前茶改場以實驗田的方式,分別以人力、機械種植作對照,同時每個月會各挖一株出來檢視,最後看整體的生長狀況,「未來不僅可以改良厚度與配方調整分解速度,也可以在物理上設計脆弱點,讓有需要的茶農可以用外力輕易讓育苗杯破碎。」

新式減塑扦插茶苗繁殖生產體系示意圖。茶改場提供

新式減塑扦插茶苗繁殖生產體系示意圖。茶改場提供

新型育苗杯價格高 茶改場:改善茶苗生長品質才是關鍵誘因

農民最關注價格問題,畢竟可分解的PLA(聚乳酸)材質原料成本,仍比一般塑膠材質高約一倍。根據農業科技研究院的評估,傳統育苗袋每個約2元,而新型育苗杯要價8元,有四倍的價差,且為了讓茶樹健康生長,育苗的空間也需增加1/3。

蔡憲宗則強調,不能只看育苗杯單價,新型育苗杯還有許多優點,不僅可以節省移植的人力,增加移植的時間,還可以改善茶樹的生長品質,「我們不是為了成本更便宜來開發,而是希望茶業技術能更好而開發。」

農業科技研究院也評估,若將移植的人力成本和機具費用算進來,使用新型育苗杯與植苗機的每公頃的移植成本,僅高出傳統育苗袋和人力的20%左右。

另一方面,高存活率也減少未來補植的費用。「且一顆茶苗種得好,是代表這顆茶樹後面30年都長得好。」蔡宗憲指出,目前的育苗杯是全數使用PLA作原料,但合作廠商已經表示約有三成可調配,改用稻穀等農業下腳料代替,「如果未來量產,有規模經濟也可以再降低成本。」他認為,省工、減廢都已經是不可逆的農業發展趨勢,產品未來前景可期。

茶業改良場場長蘇宗振。孫文臨攝

茶業改良場場長蘇宗振。孫文臨攝

蘇宗振則表示,新的技術可以跟政策搭配,例如現在推有機履歷,就可以用育苗杯來補助,同時增加有機面積,「政策配合可以做到減廢與新科技的推廣,這個對行政成本來說並不會增加太大負擔。」

蘇宗振說明,一個好的技術大約只需要補助三年,「三年後市場成熟,補助就會落日,回到市場機制,如果那個技術真的好用,農民自己會來買,如果到時沒有人要用,那代表東西真的不好,再補助也是浪費錢。」他表示,目前茶改場已經送出專利,明年技術轉移之後,也會提出適當的推廣模式,期盼達到省工、減廢,同時提升台灣的茶業發展,因應未來挑戰。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