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也要學的溝通技巧 電網建設受阻再生能源恐變貴 德國經驗怎麼做?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工程師也要學的溝通技巧 電網建設受阻再生能源恐變貴 德國經驗怎麼做?

2020年04月1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 德國報導

德國確定2022年全面廢核、2038年棄煤,再生能源占比更是直直高升。不過,再生能源的分布取決於天然條件,未必是在用電量高、人口多的地區,加上電力時時刻刻受到天候影響,負責傳輸電力的電網成了穩定供電的關鍵。不過,即便是再生能源支持度很高的德國,民眾對電網建設抗議不減,電網進度落後,甚至影響轉型進程。

高壓電網的建設對於歐洲再生能源配比提高佔有一席之地。攝影:陳文姿

高壓電網的建設對於歐洲再生能源配比提高佔有一席之地。攝影:陳文姿

德國為能源轉型規劃65項、共7700公里長的新電網,至今只完成了1100公里。其中,長達600公里、肩負將德國北部風電傳送到南方工業大城的「南方線路」(SuedLink)原定2022年完工,以接軌廢核後的電力供應。在大眾不滿高空線路的景觀與環境衝擊下,轉向地下化,預計延後至2026年才能完工。

為突破電網建設的障礙,德國的公民參與程序也面臨再進化,這一路的挫折,也是能源轉型過程必須學習的一環。

愈早溝通愈有效? 德工程師親身經驗:愈晚才有切身感  

「愈早納入公眾參與,愈可以減少爭議。」道理人人會說,但輸電營運商(TSO)主管工程師凱德勒(Kaendler)的經驗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他抱怨,他家附近就有一個新建電網計畫,但大部分的人在規劃階段根本不關心,等建置程序快開始了才跳出來反對。

德國電網擴建與進度(綠色:已建置)。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

德國電網擴建與進度(綠色:已建置)。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

德國電網的規畫有一套漫長的程序,從評估需求與必要性、決定線路起點與終點、再確認路徑、最後確認細部路線與寬度,過程須經公開諮詢或議會審查,但光有公眾參與的口號並無法解決問題。

凱德勒的遇到的狀況不是特例,智庫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針對電網計畫公眾參與所提出的報告顯示,在輸電線路還不確定的階段,民眾大多無感。等到線路幾乎底定,人們才開始質問,「為什麼線路要經過我家?為什麼不走其他路?」接著又回到問題起點,質疑線路到底有沒有必要性等,這些都是典型的參與矛盾。

德國電網擴建與公眾參與程序。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

德國電網擴建與公眾參與程序。資料來源: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

科技人再進化  講數據也要重溝通

參與矛盾遇上複雜性高的電網,溝通難上加難。在一場座談上,凱德勒坦言挫折。他說,電網規劃與建置考量是很複雜的電力及工程考量,外界的人並不理解,都在抱怨電網費太貴。對電網公司也有很多不信任感,質疑輸電商蓋電網只是為了賺錢。

事實上,電網建置的延遲已經威脅到國家電力供應。德國聯邦經濟暨能源部(BMWi)能源政策部門電網擴展主管舍普(Martin Schöpe)的工作就是緊盯著各電網的建置期程,一發現延誤就要求輸電商提出對策。

舍普指出,輸電商大多是科技菁英的組成,他們擅長最複雜的理論與數字計算,但不擅長溝通。他認為,輸電商工程師們也必須轉型,學習跟民眾溝通,如此才走得下去。

高壓電網的建設對於歐洲再生能源配比提高佔有一席之地。攝影:陳文姿

高壓電網的建設對於歐洲再生能源配比提高佔有一席之地。攝影:陳文姿

例如,SuedLink的輸電營運商之一Tennet,就找到簡化溝通的方式,Tennet去年公開一款線上電網遊戲,可以模擬輸電線路被雪壓斷,電力供應不平衡、風電短缺、線路擁塞等狀況,讓玩家來調度電力。

TenneT公共政策部資深顧問提斯(Philip Thies)很高興地推薦這款遊戲,他說,用在跟社區民眾、學生、議員、政府官員溝通都很好用。今年Tennet續推新版,加上電網市場價格的新功能。

再生能源互通有無  輸電比發電更划算 

為解決高空電纜的景觀爭議,德國新電網原則都採地下化。舍普表示,地下化建設成本平均增加3~5倍,解決了空中的爭議,卻冒出地下的新問題。

除了增加建造與維修成本,農民還要求電纜地下化時,土壤必須分層挖出、再分層填回,避免改變土壤組成。農民也擔心電纜的傳輸發熱可能讓土壤升溫,影響作物,實際情況則待試驗計畫結果出爐才能證實。

為減少對景觀以及對環境的傷害,歐洲許多電網建設走向地下化。圖中地點因靠近森林,因此深度較一般路線更深。攝影:陳文姿
為減少對景觀以及對環境的傷害,歐洲許多電網建設走向地下化。圖中地點因靠近森林,因此深度較一般路線更深。攝影:陳文姿

即便諸多困難,成本也高升,德國政府仍力挺電網建設。舍普解釋,輸電線路壅塞時必須再調度(re-dispatch)或棄電,這會讓電價增加。擴展電網不僅有助電網穩定,也幫助再生能源以更便宜的方式加以整合。

所謂「便宜」,舍普補充,是以電網平均使用50-60年[1],均攤後的價格來比。透過電網從他處調來電力、或將多餘電力賣給其他人,都比增加新電廠、新機組、或設置儲能更划算。

[註] 電網使用年限與氣候與維護有關,以台灣為例,近海處約20年,近山則可40-5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