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氣候危機若失控 野生動植物恐跳水式崩潰 海洋生態系首當其衝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研究:氣候危機若失控 野生動植物恐跳水式崩潰 海洋生態系首當其衝

2020年04月15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根據《自然》期刊上的新研究,氣候變遷危機對自然環境帶來的衝擊比以往還要高上許多。一旦失控,野生動植物和自然生態系都將崩壞。

當氣溫升高到超過某個門檻,許多物種將在10年內受到嚴重的衝擊,不是漸進式的減少,是跳水式崩壞。海洋生態系首當其衝,因為海洋暖化程度前所未見,缺氧和酸化等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到2040年,類似的生態雪崩可能會擴張到陸地,包括印尼、亞馬遜、印度、澳洲北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剛果雨林。

生活在南美洲中部熱帶雨林的黑冠松鼠猴(Saimiri boliviensis)。到2040年,印尼、亞馬遜、印度、澳洲北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剛果雨林都可能發生生態雪崩。照片來源:維基百科/Giovanni Mari(CC BY-SA 2.0)

多數物種似乎可以應付升溫一段時間 直到超過門檻就會一夕崩潰

研究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學院學者皮格特(Alex Pigot)表示:「這趨勢不是斜坡,而是一系列跳水式崩壞。」

皮格特認為,大多數物種似乎可以應付升溫一段時間。但當升溫超過某個門檻,突然會有很大一部分物種面臨他們從未經歷過的環境條件,導致生態系統一夕崩潰。

作者將地球劃分成100 km×100 km的網格,研究這些網格中超過3萬種鳥類、哺乳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以及其他動植物的地理範圍,與1850年至2005年的氣候知識交叉比對。

接著,他們以年為單位分別處理從現在到2100年的氣候預測,逐年檢查每個網格中的物種何時可能經歷比過去更高的溫度,如此能精細地慢動作顯示出物種在棲地變暖時每年的反應,有點像縮時攝影。

「儘管氣候變遷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已有數百份研究,但從未預測過這種跳水式崩壞,因為大多數研究都只是對未來的一個或幾個特定時刻的預測,像是2070年或2100年。」皮格特說,「我們的研究以年為最小單位,量化氣候變遷對生物多樣性的風險如何隨著時間變化。」

若2100年升溫4°C 生態系的15%將跳水式崩壞 暖化不到2°C的話則只有2%

科學家發現,平均而言,所有將在2100年前經歷空前高溫的物種中,有73%是同時跨越升溫門檻。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繼續升高,使2100年全球升溫比工業化前水準高4°C,如那麼至少有15%的生態系將跳水式崩壞,也就是五分之一以上物種在同一個10年內跨越升溫門檻,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但是如果暖化不到2°C,也就是巴黎協定所設定的極限,只有2%的生態系會經歷這種突然的變化,許多處於高溫危險中的物種得以倖免。

因此,立即減排可以使這個趨勢平緩下來,挽救數萬個物種,並為物種和生態系爭取更長的適應時間。

專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有效使崩壞曲線變得平緩

研究作者之一、開普敦大學學者特里索斯(Christopher Trisos)說:「阻止氣候變遷引發滅絕,為時還不晚。」

「我們的研究顯示,這個10年迅速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有效地使崩壞曲線變得平緩。與武漢肺炎(Covid-19)一樣,儘早行動限制風險,可以得到可觀的回報。雖然不能消除氣候變遷帶來的所有風險,但可以大量減少受影響物種和生態系統。」

多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全球氣候可能存在「臨界點」,到臨界點時,會啟動惡性循環。例如,北極冰帽融化後,下方黑暗的海洋會曝露出來,而海洋吸收的熱遠大於以往冰帽所反射的熱能,進而導致全球融冰的狀況更加嚴重。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自然界中可能存在與氣候崩潰相關的類似臨界點。有研究發現亞馬遜河和其他主要的雨林可能會從碳匯轉變為碳排放的源頭,或是海洋和陸地吸收全球暖化的過多熱能。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