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山麻雀在我家 梅山瑞峰國小行動課程結合社區保育 特徵辨識也難不倒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稀有山麻雀在我家 梅山瑞峰國小行動課程結合社區保育 特徵辨識也難不倒

2020年06月29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嘉義報導

位於嘉義縣梅山鄉瑞峰村的海鼠山1314觀景台,因一支茶飲廣告廣為人知。如詩似畫的優美景色中,隱藏著台灣稀有的物種——山麻雀。來到這裡,極可能與這珍稀可愛的鳥兒不期而遇。這幾年頻頻來訪的山麻雀,讓社區居民逐漸熟悉這位鄰居,瑞峰國小更是全國第一所以山麻雀為意象的小學;孩子們知道,山麻雀和知識一樣可貴,須好好珍惜。


海拔1314的海鼠山,因茶飲廣告聞名,但優美景色中有一個元素,一定要到當地才知道!攝影:廖靜蕙

八年前發現蹤跡 瑞峰國小以山麻雀為吉祥物 隨處可見嬌客身影

若問起老人家山麻雀的名字,大家還真的想不出來。村民對山麻雀陌生是有理由的,山麻雀何時來到梅山鄉雖不可考,但應該是近幾年的事情。大約八年前,前任瑞峰國小校長謝世達無意中在學校附近發現。一開始,他聽到鳥啄路上的反射鏡、敲白鐵箱的聲音,身兼嘉義縣野鳥學會理事長的他,仔細一看,發現居然是珍稀的山麻雀。

山麻雀(Passer cinnamomeus)是全球廣泛分布種,但在台灣,族群數量卻瀕臨面絕,「全島族群數量在1000隻以下,而且有日漸稀少的趨勢」。由於山麻雀習慣在洞穴中築巢,卻又不會挖洞,只能借助人工巢箱或是別種鳥類使用過的巢穴。於是,謝世達隔年開始復育行動,與嘉義縣鳥會合作,架設人工巢箱給山麻雀使用。


瑞峰國小校長陳月珍以「雀躍雀閱」,向孩子們行銷閱讀的可貴。攝影:廖靜蕙

現任校長陳月珍接手後,更近一步將山麻雀作為學校的意象。不但前(2018)年瑞峰國小60周年校慶,以山麻雀為吉祥物,拉近山麻雀與師生的情感距離,今年更以「雀躍雀閱」結合山麻雀的可愛形象,與當地特產茶葉做成學校伴手禮。陳月珍說,「雀躍雀閱」代表知識和山麻雀一樣珍貴、要珍惜,並鼓勵孩子,吸收知識像鳥一樣具寬闊的視野。

走進校園中,處處可見山麻雀的蹤跡,校門前的牆壁上,大幅的山麻雀壁畫,吸引來訪者的目光,由此展開山麻雀知識之旅。無論是教室前的課表、圖書館前的孩子們的集體創作、進入圖書館內,都可見山麻雀的各種樣貌;即使如廁也有山麻雀陪伴。

雖然嘉義大埔和台南關子嶺附近幾所學校也有山麻雀的課程,但只有瑞峰國小把山麻雀當作校園意象。嘉義縣野鳥學會種在當地、收成的小米,一部分種到學校來,收成的小米穗就掛在餐廳,當學童飲食時,也記住了山麻雀的食物。


瑞峰國小前校長謝世達偶然的發現,讓山麻雀得以安居瑞峰村。攝影:陳建樺

長相和常見麻雀略有不同 四年級學生教你如何辨識

台灣原生麻雀屬有平地常見的(樹)麻雀,以及為數稀少的山麻雀。兩者外觀差異些微,卻難不倒嘉義縣瑞峰國小的孩子們。四年級的簡愷妤和葉庭妤已經能夠清楚說出兩者的差異。

麻雀和山麻雀長相哪裡不一樣?最主要的差別在於麻雀臉頰有黑點,山麻雀臉頰沒有黑點;山麻雀公鳥背部是紅磚色,眼眶周圍有黑線,脖子有像鬍子的黑色斑塊;母鳥顏色是咖啡色,比較黯淡,眼睛有白色的眉線。麻雀公、母長相差不多,體型上略大於山麻雀。叫聲上,麻雀叫聲是連續的啾啾聲,沒有節奏,山麻雀是規律的「啾~啾~啾」。

學校目前有35位學生,三年級以上學生都能辨識出山麻雀的特徵。孩子們走出教室,到周遭的社區探索,例如在人工巢洞,透過特製的探測器探巢、觀察山麻雀寶寶,還會使用平板電腦拍攝山麻雀。「拍照的頻率高到連山麻雀的魂都快被拍走了。」協助課程的嘉義縣野鳥學會理事長陳建樺笑著說。


四年級的簡愷妤(左)與葉庭妤(右)已能辨識麻雀與山麻雀的差異。攝影:廖靜蕙

從低頭淨山到觀察天空 小學生將保育知識帶回家

「孩子對山麻雀有特別的感情。」陳月珍解釋,學校長期推行環保教育,每學期都有淨山活動。淨山過程中,孩子們都是在地面上尋找廢棄物;自從開展行動課程,以山麻雀為學習對象,學生在嘉義鳥會志工的帶領下,走出教室進入社區觀察,認識山區的鳥類,「現在從地上到天空都成了生活圈的一部分。」陳月珍說。

「以前是關心地上有沒有垃圾可以撿,行動課程實施後,孩子開始注意天空的變化,他們會注意電線(信)桿上的巢箱,觀察山麻雀回來了沒有。」陳月珍說,透過課程,學生開始關心山麻雀的寶寶長什麼樣子;而在餌站撒粗糠,更讓孩子們得以近距離觀察山麻雀跳躍覓食的模樣。

瑞峰國小賦予山麻雀智者的形象,引導孩子追求知識,家長也因孩子回家提起山麻雀而開始注意。陳建樺說,老一輩較少有機會接觸新觀念,但透過孩子們回家傳遞新知,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瑞峰國小以山麻雀生態為校訂課程,孩子們在雲霧繚繞中尋訪山麻雀。圖片來源:陳建樺提供

山麻雀認證的正式老師

近日在學校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長年約聘的老師,去年在眾多應試者中突破重圍,因熟捻山麻雀校訂課程和行動教學的社區協力,獲得嘉義縣正式教師甄選;這個故事已經成為瑞峰國小的傳奇。

陳月珍說,去年9月嘉義縣正式教師甄選的口試題目,就是問山麻雀如何影響社區發展。這位在瑞峰約聘七、八年的老師,以設置人工巢箱為例,因為巢箱架設在電線(信)、路燈杆上,緊鄰民眾屋舍,學生觀察巢箱時,就須與社區居民打招呼、互動,形成良好的社區關係。

據說,這位老師的經驗分享,讓評審委員感到稀奇有趣,也覺得瑞峰國小能有山麻雀這樣的代表物種很幸福、結合社區推動保育行動,更是難能可貴。

陳月珍說,當時學校提出山麻雀行動學習前,就先問過陳建樺,如果計畫通過,能不能協助課程推動、擔任解說講解?陳建樺二話不說就答應。她認為這項計畫不但讓山麻雀受益,也為村落注入活力,無論師生、志工或居民,都從中獲得啟發。


全國第一所以山麻雀為意象的國小,以山麻雀的珍稀比喻知識之可貴,稱之山麻雀國小也很適合。攝影:廖靜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