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公海禁漁 中國限制魷魚捕撈 專家:應先加強漁船管理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首次公海禁漁 中國限制魷魚捕撈 專家:應先加強漁船管理

2020年07月02日
文:張春(中外對話高級研究員)
中國首次宣布對特定區域的公海魷魚捕撈實行禁漁期制度,此舉有何意義?

莖柔魚(美洲大赤魷)。圖片來源:Alamy

6月初,中國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發布通知,擬於2020年在西南大西洋和東太平洋公海兩處海域開始實施魷魚「自主禁漁」。通知稱此舉意在保護魷魚資源及其產卵群體。

擬禁漁的兩處海域,是阿根廷滑柔魚(阿根廷魷魚)和莖柔魚(美洲大赤魷)的分佈範圍,分別位於阿根廷、烏拉圭、巴西外海,和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群島西側公海,禁漁期為9-11月和7-9月。

這是中國第一次在公海提出自主禁漁。有專家認為,這是中國遠洋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進展,也是保護漁業產業的關鍵策略;也有專家認為,禁漁的作用有限,加強對漁船的管理,乃至推動建立漁業管理組織才是長遠之計。

魷魚資源告急

與金槍魚等魚類不同,全球十多種主要的商業捕撈魷魚,都只有一年左右壽命,產卵後即死去。因此其資源量受外界環境影響很大:厄爾尼諾(聖嬰現象)等氣候、海洋環境的變化,可能導致不同年份漁獲量相差數十倍。過度捕撈也是魷魚面臨的威脅之一。眼下,多數高商業價值的魷魚種群所承受的捕撈強度,均已達到「不永續」的水平。

阿根廷魷魚和莖柔魚都是中國主要遠洋捕撈品種,其中,阿根廷魷魚資源起伏振盪很大,近年正處於低谷階段。據舟山遠洋漁業協會負責人介紹, 2019年中國在西南大西洋海域阿根廷魷魚單船產量只有50噸,遠低於之前捕撈季最高單船逾2000噸的捕撈量,因為資源量少不得不提前轉場太平洋捕撈。據FAO數據,阿根廷魷魚、莖柔魚和北太平洋魷魚產量已經連續四年下降,其中阿根廷魷魚下降最為明顯。

在由美國蒙特雷水族館編撰的永續海鮮指南Seafood Watch中,阿根廷魷魚顯示為紅色,表示捕撈並不永續。青島海研會理事長王松林告訴中外對話,這意味著阿根廷魷魚產品無法出現在有嚴格永續海鮮承諾的北美超市和酒店中。莖柔魚顯示為黃色,表明沒有顯著過度捕撈問題,但漁業管理仍需改進。

為了減少捕撈對資源補充的影響,秘魯、墨西哥等專屬經濟區(EEZ)內魷魚資源較多的國家,通過設定捕撈配額、捕撈量比例等手段來養護資源。 「不過,很多高商業價值魷魚種類經常在國家海域和公海間洄游。目前沒有專門的漁業組織來管理公海魷魚資源。」王松林說。

對中國這個世界大洋性魷魚的主要捕撈國、貿易國和消費國,這些變化意味著一個產業體系的前景。據上海海洋大學教授、中國遠洋漁業協會魷釣技術組組長陳新軍,在去年一次會議上介紹,當前中國遠洋魷釣產量占公海魷釣產量的五到七成,並連續九年佔世界第一。在同一個會議上,年近九旬的原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堯耕也提到,遠洋魷釣已成為中國遠洋漁業支柱產業,佔中國遠洋捕撈量的三分之一。

「可以說,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關心公海魷魚資源」,王松林說,「中國是最大的公海魷魚捕撈國之一,也是最大的國際魷魚加工流通中心,公海魷魚資源的保育對中國魷魚產業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他認為,保護魷魚資源首先是中國自己的需求,中國魷魚產業的規模和影響力也需要拿出姿態,擔起負責任漁業大國的責任。

自主禁漁的作用

不過,初看此次公佈的禁漁範圍和禁漁期,會發現相比資源分佈區域而言,禁漁範圍並不大,且禁漁期並不是主要捕撈期。

「禁捕,最重要的就是保護目標種群的產卵群體」,王松林說,只要禁漁區覆蓋主要產卵場,禁漁期與產卵季一致,就會有效。中國國內的禁漁期重點就是保護產卵群體和幼體,產卵季恰好在禁漁期內的藍點馬鮫資源量的相對穩定,也證明了這一做法的有效性。

作者未能聯繫上參與製定該禁漁方案的專家。根據一份數十位全球魷魚專家參與的論文,阿根廷魷魚最重要的冬季產卵種群,於每年7-8月在阿根廷北部、烏拉圭和巴西大陸棚和外大陸坡位置產卵,恰好與中國設置的禁漁區間和禁漁期重疊。

莖柔魚則是全年產卵,但有兩個產卵高峰期,即每年的2-4月和9-11月。第二個產卵高峰是中國設置的禁漁期間。不過上述論文認為莖柔魚的產卵場分佈仍需更多研究。根據中國魷魚專家陳新軍在書中介紹,厄瓜多爾和秘魯200海里外側,是公海魷魚資源的集中分佈區。

一位要求匿名的遠洋漁業專家認為,禁漁到底有多大效果,不能單憑禁漁區大小來看,定量結論要憑後期的監測結果來分析。上述通知也提到將每年對禁漁養護結果進行評估,並根據結果動態調整禁漁期和禁漁範圍。


日本「飛行」烏賊(Todarodes pacificus),主要分佈在日本、遠東和俄羅斯海域。圖片來源:Alamy

此外,中國遠洋捕撈漁船也曾在兩個擬禁漁區附近發生嚴重的違法違規事件,2017年涉嫌在加拉帕戈斯群島海域捕撈鯊魚的漁船船長,目前還在厄瓜多爾的監獄中;在阿根廷外海捕撈的中國漁船,也多次違規進入該國專屬經濟區捕撈。

王松林說,公海漁業主捕的魷魚種類具有高洄游性,捕撈船可能在跟隨魷魚群的過程中進入有關國家的管轄海域。中國選擇在這兩個區域試點禁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發生涉外漁業案件的風險。

就在5月上旬,有中國魷釣船在阿根廷專屬經濟區海域內非法捕撈魷魚,被海岸警衛隊追擊。不過據Global Fishing Watch,中國漁船在阿根廷附近海域最集中的時候是魷魚捕撈季(12月到次年7月)和南部重要捕撈區域,與主要針對產卵季的禁漁期設置並不重疊。

阿根廷海洋保護專家米爾考・斯萬特茲曼(Milko Schvartzman)說,目前中國設置的自主禁漁區和禁漁期,對捕撈季的漁業行為基本沒有約束作用,要避免衝突發生,管理好漁船是更重要的。

他認為,中國擬在禁漁措施中納入電子監控、電子捕撈日誌等漁船管理措施是積極的表態。 「這些措施,向避免漁業衝突和過度捕撈、違規捕撈的方向邁進了一步,但是要發揮效用,還需要在透明和可靠的程序下執行。」他說。

禁漁能否實現?

禁漁能不能實現,也要看對漁船的管理是否能落實到位。

加強對遠洋漁船的管理,是中國近年遠洋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方向。 2017年發布的「十三五」遠洋漁業規劃已提出要推廣可以監控船上活動的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可及時匯報捕撈數據的電子捕撈日誌,以及提高觀察員覆蓋率等,這些也成為魷魚自主禁漁的主要管理措施。

此外,今年1月開始實施的遠洋漁船船位監測系統(VMS)管理辦法也提高要求,將遠洋船舶的船位報告從4小時一次增加到1小時一次,同時在監管端增加了越線預警和報警功能。

「如果嚴格執行,僅船位監控一項,足以實現在既定區域禁漁。」上述匿名專家說。按照要求,除非入漁海域有特殊規定,所有的遠洋漁船都需要安裝VMS。 VMS系統訊號是加密的,由各政府部門直接管理,通過專用的波段傳輸,通常比主要用於防撞的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更可靠。在中國,船位可正常監測天數,也是政策性漁業補貼的核算依據。

為了約束日漸壯大的船隊,中國違規懲處標準也在不斷提高。自2018年初起,嚴重違規的漁船船長和漁企負責人將被公開列入黑名單,一定時期內禁止從業,企業也將面臨取消補貼、暫停或取消遠洋漁業項目的處罰。目前這些措施已經寫入了《遠洋漁業管理辦法》和修訂中的《漁業法》,變成有法律效力的條款。

話雖如此,由於VMS訊號是船舶安全和生產管理的重要工具,目前除了印尼、秘魯、巴拿馬和智利之外,各國並未公開,因而是否有效執行難以為外界監督。越界捕撈等漁船違法違規事件,幾乎在各國船隊都有,也一直是漁業管理難題。

理論上,如果船位信息是公開的,漁船會有所顧忌,參與違法犯罪行為的可能性會更低一些。據斯萬特茲曼介紹,今年5月,包括中國漁船在內共有三艘漁船違規進入阿根廷專屬經濟區捕撈,可見離家萬里,一些漁船還是心存僥倖。

漁業管理組織

「禁漁範圍大小以後可以調整,措施也可以改進,邁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上述匿名專家說,為了政策能為各方接受並順利執行,不太可能一開始就把力度加到最高。

實際上,除了禁漁區的設置,通知也提到將根據中國自主休漁實施情況,向有關區域漁業組織提出在國際層面設立休漁期的製度,以及探討建立「國際魷魚管理組織」等更為長效的管理方案。

目前公海重要、有價值的漁業資源已處於各類區域漁業組織(RFMO)的管理之下。 RFMO通過對目標魚種、兼捕、漁船產能等資訊進行統計和捕撈監督,保障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其約束力對中國漁企漁船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加——為了實現對已加入的RFMO的履約管理,中國不僅建立了履約中心對漁企人員等進行培訓,也在今年4月第一次對遠洋漁企實施履約評分,評分結果將作為未來漁業項目審批、補貼發放等的參考。

尚無專門組織負責的魷魚,缺乏類似的統籌管理。並且,作為三大最具潛力的海洋漁業資源之一,各國正在競相開發中。

斯萬特茲曼認為,雖然阿根廷的政策立場不支持建立RFMO,但是類似RFMO的漁業組織將有助於養護魷魚資源,情況也會比現在好。 「在主要捕撈國同意的情況下,或許可以建立一種與區域漁業組織相似但架構不同的新型保護和管理實體。」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中國邁出公海自主禁漁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