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緊鄰大潭藻礁,3月28日發生工作船擱淺事件,剷除大面積藻礁,引發公民團體撻伐。後環保署要求中油對施工損害藻礁一事提出因應對策,並於昨(9日)展開第一次審查。會議中,環委一致認為中油對生態影響的回覆草率含糊,「很掉漆」,且顯見對海相、氣象的掌握度不足,決議全案補正再審。
3月23日無動力工作船東坪8號 斷纜卡在了大潭的G1區藻礁上
中油「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棧橋新建工程」為施作施工便橋,今年3月23日,一艘用來裝卸材料的無動力工作船東坪8號,因海象不佳,造成斷纜流錨,而卡上了大潭的G1區藻礁,造成約0.58公頃的藻礁受損,表面被剷除,剷除最深厚度達30公分。
4月7日,中油又因未向外界告知即派出拖船將擱淺船隻拖離,遭保育團體質疑是故意行事、二度傷害,再引一波撻伐。後環保署依據環評法第18條,要求中油對施工損害藻礁一事提出因應對策,並於昨日展開第一次審查。
環團批:肇逃、報告不實
緊急應變程序是否正確?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到底有沒有受損?一直是這次擱淺事件的爭議重點。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昨天出席會議,他再度強調中油擅自拖離擱淺船隻是「肇逃」,不止銷毀肇事證據,更二度拖行傷害藻礁。
對於中油會議中所提出的生態調查結果,蠻野心足理事長陳憲政、律師蔡雅瀅,皆提出強烈質疑。蔡雅瀅指中油調查方式有問題,且曲解專家報告的文意,才得出損害區域內無柴山多杯孔珊瑚的結論。陳憲政也痛批,事發後4月9日有現勘,許多單位都有到場,大家都看到區域內有多杯孔珊瑚存在;中研院陳昭倫博士也曾投書至本報,證明珊瑚受到被剷除基底、破碎等損害,但這些都完全沒有在中油的報告中被呈現,是「報告不實,逃避責任」。
中油於會議中重申,拖離擱淺船的時間點完全是根據事發後幾天的海相評斷,為了避免船再度漂移,再次傷害礁體,才於4月7日海相終於平穩又逢大潮時,緊急決定拖離。是經過內部審慎評估,絕對不是「肇逃」。中油並將此次事故歸因為三項原因:海相掌握不足、拖船未常駐工地、錨纜強度不足。並提出加強硬體設備、防減災對策、應變作為以及生態監測等四項應對措施,「希望是最後一次」。
生態影響回覆太「掉漆」 環委仍期待以復育展現企業責任
委員白子易批,自己提出好幾項生態影響問題,都被中油的回覆含糊帶過。像是詢問本次事件所造成的生物多樣性破壞情形,卻得到敘述性回覆:過一段時間後將取得動態平衡。認為中油此次的報告是「刮後不理」,沒有誠意。
對於中油說要加強生態監測,環委則希望中油進一步以復育取代監測。中油説自己「很有誠意」要作復育,但中油副總經理方振仁表示,目前正委由其他單位研究藻礁的造礁生物,殼狀珊瑚藻的生活史,才能擬出後續的復育策略。
這起擱淺案起因於海相不佳,但環委認為中油所提的相關對策不夠完善。會議主席簡連貴提醒工區裡的小尺度海氣象監測很重要,建議緊急應變小組應納入生態、河海工程及海氣象專家,讓小組更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