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我們提到,在輻射污染水的處理上,日本政府先是不採用可以過濾氚以外62核種到檢驗不出程度的Purolite公司,對近畿大學連氚也能除去的新技術也態度消極之後;2018年日本媒體發現,處理過後的輻射污染水,仍有多項核種超標。東京電力於是轉往低於排放標準的方向努力,在2020年進行實驗性的二次處理,採樣結果顯示,數個核種低於標準。
對此,綠色和平在2020年的報告書中質疑,二次處理也只是用同樣的過濾設備。「Newsweek」日本版則說:「到海洋放流的2022年之前,不會再發生同樣的問題嗎?」
在今年決定放流的同一天,東京電力更改了「處理水」的定義:在經過二次處理跟稀釋後,污染程度低於標準。媒體質疑道:「按照這種定義,只要(各核種)低於排放標準,不過濾只稀釋的話也說得通。」
那麼,排放標準究竟是如何呢?日本政府解釋道,未來海洋放流時氚的排放標準(1500貝克/公升),只有原本國家標準(6萬貝克/公升)的1/40,世衛在飲用水標準(1萬貝克/公升)的1/7。
另一方面,京都精華大學環境社會學教授細川弘明曾指出,國際間標準歧異,歐盟每公升100貝克,加拿大安大略省官方諮詢機關(ODWAC)在2009年更建議,改成遠低於此的每公升20貝克。
近日面對來自中國、韓國的責難,日本官員又反駁說:「中國和韓國的核電也會排放氚到海裡面去」、「韓國的月城核電廠放的更多」等。
對此,韓國報導分析,正常運轉的核電廠,不像發生核災的福島核電,燃料棒沒有出事,又有包覆材質、圍阻體等防護,兩者內涵不能混為一談,前者的污染水也沒有碳14、鍶90等日本未能除去的放射性核種。據法國放射線防護與核安全研究所(IRSN)說明,碳14可能造成DNA損傷,引起遺傳突變。
氚水(HTO)與有機結合型氚(OBT)
兩相比較,一般核電廠的廢水似乎相對安全,然而,即便只剩下氚,在日本也有異議。前京都大學物理教授山田耕作,在解釋氚的危險性時提到,「佔人體大部分的一般的水的氫,與有放射性的氚,生物是會無法區別地加以攝取、結合的。並成為危害更大的有機結合型氚(Organically Bound Tritium、簡稱為OBT)。」「玄海核電廠附近的居民,距離越近,白血病罹患比例越高。全國平均是每10萬人有5.8人,而玄海町是38.8人。」
關於氚對人體的影響,在不同機構與研究之間見解不同。據日本綠色和平整理,國際放射線防護委員會ICRP認為氚水被人體攝取後會進入血液,半減期為10天,其中5%會成為有機結合型氚,其放射線量可忽視。但S. L. Commerford等人的研究則顯示,有機結合型氚因為滯留時間長,其放射線量將大於氚水,此外還有多個研究結論大體相似。
由於有機氚的危險性,未被日本政府重視。具有40年放射線醫療經驗的北海道癌症中心名譽院長西尾正道怒斥,將輻射污染水(氚)海放的行為,等於慢性殺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與馬克斯威爾獎(美國物理學會頒發)得主長谷川晃曾聯名表示:「氚是僅僅1毫克就能致人於死的劇毒。」
*本文相關編譯與轉寫,承蒙上前万由子女士審閱。
※ 轉載自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