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野生動物的國家公園 為何讓貓狗稱霸? | 環境資訊中心
時事專題

保育野生動物的國家公園 為何讓貓狗稱霸?

陽明山,誰的家?遊蕩犬與野生動物衝突專題報導(二)

2021年06月22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曾以寧、張如嫻報導

陽明山做為「都市中的綠洲」,也成為遺棄動物的天堂。長期蹲點陽明山進行流浪動物調查的顏士清就說,每年陽明山都會出現很多新來的流浪狗,這些狗的共同特徵是親人、防衛心低,判斷應是被人棄養不久。

除了民眾的棄養及流浪犬貓,居民放養的家犬與家貓也是造成衝突的原因之一。顏士清2018年時統計,陽明山全區估計約有600隻放養家犬及400隻放養家貓,尤其放養犬雖然會回家休息、也會定時在家吃飯,但是牠們在野外活動的範圍仍能有10個棒球場大,對野生動物還是會造成影響。


2018年陽明山全區估計約有600隻放養家犬及400隻放養家貓。曾以寧攝。

棄養、放養、加上野外浪犬繁殖,導致陽明山國家公園境內出現數量龐大的遊蕩動物,威脅野生動物生存。而同樣棘手的,還有餵養問題。

台北市動保處動物救援隊代理隊長賴佳倩坦言,「流浪動物會形成這麼大的族群,正是因為有人固定在餵食,使牠們的食物來源遠大於從自然環境中得到的食物。」

三大主因:棄養、放養與餵養

食物來源增加,提高了遊蕩犬隻生存和繁殖的優勢,也進一步壓縮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顏士清也認為,餵食就是最大的問題,「餵食者進來(陽明山)之後,就像是一個本來可以容納10隻獅子的草原,突然增加成100隻獅子,所以這邊的野生動物(族群)馬上就瓦解掉了。」

2019年顏士清在陽明山記錄到78處餵食點,多半位於遊憩區的停車場或公園,他指出,民眾餵食不但會讓遊蕩犬聚集,也可能吸引野生動物前來覓食,進而提高被狗攻擊的風險。

棄養、放養與餵養三大主因不斷在陽明山上重複上演,將流浪與野生動物衝突問題,推向不見盡頭的漫漫長路,即使主管機關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下稱陽管處)已修訂法令規範,似乎也難見成效。

2 野犬成群後獵捕能力極強,甚至可以攻擊兇悍的山豬。圖為馬祖窟地區的狗群。 - 50837121218
野犬成群後獵捕能力極強,甚至可以攻擊兇悍的山豬。圖為馬祖窟地區的狗群。曾以寧攝。

上、中、下游都卡關 難以解決的多重困境

【難題一】全台收容所爆滿 野外浪犬無處可去

2017年全台廢止「十二夜條款」,推動零撲殺政策,讓野外不斷增加的流浪狗族群少了最有效的退場機制。就算將浪犬送到收容所,民眾領養量仍然跟不上狗在野外的繁殖速度。

各地收容所只進不出,如排水孔堵塞的水槽,嚴重滿載。不僅收容所內的狗常有因為太密集而神經緊張的問題,外溢的水份,也就成了街頭的流浪狗。

陽管處在開始TNvR前,也曾嘗試用小型誘捕籠捕捉流浪犬,但是卻也因為沒有收容空間,而每年只能捕捉40到50隻的流浪狗,同時間,野外卻有200多隻持續生育的流浪狗,幫助實在有限。

此外,有些愛爸愛媽還會在流浪動物好不容易進入收容所後,再把牠們領出來野放。在與這些愛爸愛媽溝通後發現,他們普遍認為收容所「環境不佳」,不希望動物被關在裡面,但領回後又無法負擔照顧責任,就野放在外。

然而,這種有愛心卻沒有責任的做法,就和任意餵食一樣,讓陽明山的流浪動物問題,遲遲等不到解決的那一天。

抓紮速度趕不上出生,陽明山地區仍然可見新生的幼犬。攝影:曾以寧。
抓紮速度趕不上出生,陽明山地區仍然可見新生的幼犬。攝影:曾以寧。

【難題二】有愛心沒責任:餵養者觀念難改 禁餵法令形同虛設

事實上,陽管處早在2015年就修訂《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域內禁止事項》,明文禁止放生、棄養、餵食,但執法成效卻十分有限。 

法令早已明文禁止,但仍然無法杜絕餵食亂象,根本的原因在於執法人力不足、以及開罰的舉證困難。

陽管處指出,取締餵食一定要抓到現行犯才可開罰,但通常都只看到亂放的食物,且除非有車號等特徵能夠追到餵食者本人,否則即便拍到餵食者也無從辨認。此外,執法者也必須握有「放下食物後動物馬上來吃」的證據才可以算是違法餵食,如果動物只是在旁等待、警戒,頂多只能算是造成環境髒亂,因此就算出動警察在現場埋伏,也不一定能順利開罰。

更麻煩的是,自從公告規定後,餵食者就開始改變餵食模式以避開稽查人員,改在凌晨出沒,地點也從開放的公園、停車場轉移到隱蔽的樹林、草叢中,讓管理與執法難上加難。

陽管處保育課課長華予菁表示,這些人大多有著宗教信仰、或是認為「流浪狗沒有人餵很可憐」而自詡行善等強烈的動機,很難因為法令規定而動搖。除了取締,陽管處也嘗試過勸導、教育等作法,但成效仍然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難以管理的私自餵食,也增加誘捕、結紮流浪犬的工作難度。

在陽金公路旁的捕捉籠附近,仍可看到餵養人在籠外鋪墊紙張、另外餵食的痕跡。攝影:曾以寧。
在陽金公路旁的捕捉籠附近,仍可看到餵養人在籠外鋪墊紙張、另外餵食的痕跡。攝影:曾以寧。

為了降低流浪犬對誘捕籠的戒心,誘捕工作者會刻意將食物置於籠內,養成犬貓在籠內進食的習慣以利捕捉。如果愛爸愛媽等餵食者仍會將食物放至籠外,導致犬貓不願意進入籠中,就會增加誘捕難度。

「他們怕動物不進去吃,就在外面餵,我們問他都說沒有,但你看食物底下墊的都是新鮮葉子,就知道那是剛才放的。」

顏士清的研究助理張高銘多次參與陽明山的捕犬任務,對於餵食者觀念難改的困境特別有感。長期與動保處合作,在陽明山區執行捕捉絕育的流浪天使護佑生命協會(下稱流浪天使協會)理事長李美玲也說,陽明山的浪犬非常難誘捕,原因就是餵養者太多,且經常將食物隨意放置。

「他們高興怎麼丟就怎麼丟,」而且餵食者大多習慣用廚餘、骨頭餵食,對狗來說太油太鹹,卻已經養壞牠們的胃口,「變成你準備的食物必須比那些東西還好吃。」無法順利誘捕、進行節育,自然難以有效控制流浪動物群體的數量。

陽明山,誰的家?遊蕩犬與野生動物衝突專題報導

點此完整閱讀「陽明山,誰的家?遊蕩犬與野生動物衝突專題報導」多媒體專頁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 本文不適用CC授權,若欲轉載請來信洽詢:infor@e-info.org.tw

作者

曾以寧

熱情還沒被磨光的年紀, 醉心於台灣的自然環境,立志用全力守護,想讓人看到不一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