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環評狀況不斷 民間憂「數位落差」成公民參與高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線上環評狀況不斷 民間憂「數位落差」成公民參與高牆

2021年07月12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國內COVID-19疫情仍未穩定,原訂到7月12日的三級警戒也被迫延長,為了配合防疫措施,公家機關將重大會議轉往線上討論,環保署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也不例外。

環保署自6月17日第一次嘗試「線上環評會議」,截至7月12日當天,共開了23場線上環評會議,緊接著還有數場環評大會緊鑼密鼓加開。但民間一再提出質疑,認為線上環評會議的軟體使用不便,無法取代審查程序及公民參與機制,進行線上審議恐怕影響決議的公平性。


環保署透過線上視訊會議系統,目前已召開23場環評會議。圖片來源:線上環評會議

民眾想參加線上環評,該如何進入會議?

一般民眾若想了解環評會議的討論過程,方法其實很簡單:進入環評書件查詢系統,在畫面中央的「會議公告」中可查詢近期召開的環評相關會議,而在網頁最上方橫幅輪播之中,會看到最近即將舉行的環評會議預告及直播連結,點選「直播」按鈕即可進入對應的會議直播頁面,待會議正式開始便可看到畫面;或在會議結束後於環保署Youtube觀看完整影片。

若是打算參加線上會議旁聽或發言表達意見,則須事先向環保署報名登記。同樣於環評書件查詢系統中,於會議公告中找到欲參加的會議,點選最右方的「報名」,填寫個人資料送出即可。


於環保署環評書件查詢系統可以找到直播、報名連結。圖片來源:翻攝網頁

「Avaya Scopia」視訊會議系統操作複雜 連委員都「卡卡」

環保署指定的視訊會議系統為「Avaya Scopia」,必須取得環保署提供的代碼才能加入線上會議,其操作步驟可能需要費點心思學習。

首先,該系統推薦使用「Internet Explorer(IE)」瀏覽器,進入登入頁面後,先於畫面下方「下載」Scopia Desktop元件並安裝,確認網頁顯示為「最新版本」,安裝步驟才算完成。接著,輸入與會名稱、會議代碼再點選「立即參與」,待瀏覽器啟動「Scopia Desktop元件」,於新視窗輸入正確密碼,才能加入會議室。


首次使用「Avaya Scopia」系統,要先下載安裝相關元件。圖片來源:翻攝網頁

若以平板或手機參加視訊會議,需先下載「Avaya Scopia Mobile App」,之後再以App登入,輸入伺服器位置「https://sdc.hivideo.hinet.net/scopia/mt/epasec」。經實際測試,若使用Chrome或Safari等非推薦的瀏覽器,有較高可能出現錯誤,無法連接。此外,該系統預設「開啟視訊鏡頭」,加入前務必留意。

環保署已用此系統召開數次環評會議,但也是意外頻頻。光是「Avaya Scopia」的登入就是一大障礙,不論是環評委員、政府機關代表或是開發單位,頭一次使用時,幾乎都遇到了困難,造成會議拖延。更發生過機關代表始終無法進入會議室,最終靠借用他人的電腦才得以登入的狀況。

「喂喂,聽得到嗎?」 線上會議發言困難重重

即使所有與會人員得以順利進入,會議進行狀況也不盡理想。舉例來說,會議主持人(環保署)為避免過多雜音干擾,會議開始前統一將發言者以外的與會者麥克風強制靜音(此時無法自行解除),偶爾卻連環評委員、機關代表都被強制靜音,無法順利發言;相對此情形,若有人的麥克風沒靜音且「收音太好」,除了煩人的環境雜音,更可能發生「回音」現象干擾會議,光是處理與會者的「靜音」問題,就要花費不少時間。

除了軟體操作,大多環評委員沒有專業的通訊硬體設備,眾人的影像、收音品質有明顯落差,經常發生收音不良,無法辨識發言內容的狀況,主席只能一再要求委員「請大聲一點」、「請靠近一點」。

再加上網路延遲等因素,幾乎每人都不敢確定自己是否成功發言,談話中時不時重複詢問「聽得到嗎?」其他委員們礙於麥克風靜音,只能在鏡頭前比出「ok」手勢示意,這樣的場景儼然成為發言的例行程序之一。


從6月17日首次環評起,環委間就建立起用OK手勢確認通訊無異常的默契。圖片來源:線上環評會議畫面

環保署見招拆招 修補問題順利加開線上會議

不論遇到什麼意外狀況,勢必拖遲會議時間,嚴重影響審查效率。對此,環保署祭出了各式各樣的招數來解決問題。若有人無法進入會議室、或軟硬體因素無法發言,環保署將採取「call out」對策,直接透過署內電話打給發言者並同步擴音,輕鬆解決了發言障礙,也省下調整設備的時間。

此外,也嚴格執行實名登入門檻,並於會議開始前逐一確認通訊狀況,除了使主持人操作更為便利快速,也能及時處理與會者的各種問題。讓每場環評會議都能順利做出結論,自6月17日第一場線上環評以來,自7月12日環保署已成功召開23場線上環評會議,確保環評審查工作不受疫情影響而中斷。

「數位落差」未解決 民間籲暫緩線上審議

但民間不少團體對於線上會議抱持懷疑態度,早在疫情爆發初期,就有民間團體點出政府的「線上審議」恐影響民眾參與權利。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及環境法律人協會等眾多團體發布連署聲明指出,台灣仍存在「數位落差」的問題,許多受影響的利益關係人不見得能使用視訊會議系統,貿然將法律規定的「實體審查」改為線上,不僅無法令依據,也未見相關配套措施,恐嚴重侵害民眾參與程序之權利。

民間團體強調,尤其是偏鄉地區民眾、老年人及經濟上處於不利地位的族群,「數位落差」就是一堵「數位高牆」,限制民眾參與。民團再三要求,若未完成法制化、未建立配套措施之前,應全面暫緩線上審議或避免透過線上做出重大決策。

儘管如此,環保署也沒有停下腳步,讓不少民間團體感到不滿,在6月28日的「高雄橋頭科學園區第2次初審會議」中,地球公民基金會等團體代表發言強調,該案為二階環評,可見影響層面廣泛,線上會議的門檻恐排除很多利害關係人。地球公民研究專員鄧宇佑更以自己經驗舉例,為了加入這場線上會議,已嘗試過2台電腦、5種網頁瀏覽器均登入失敗,最後才用IE登入成功。


民團比較各部會線上審議會議的配套跟法制化。圖片來源: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提供

若能解決技術問題 線上會議將可消弭地域阻礙

對於民團的質疑,環保署回應指出,視訊會議的方式符合《環境影響評估法》規定「公開說明及審查」的條件,目前已推動數項輔助措施,包括提供民眾登入視訊會議之操作教學,若民眾仍因為相關軟硬體設備無法參加,環保署表示,可以提供書面意見外,也可告知聯絡電話,會議期間採用「call out」方式陳述。

至於僅限IE瀏覽器或需要安裝flash player等情形,也已完成系統修正,目前已可支援Google Chrome等各式瀏覽器,再確保會議運作順暢同時,保障民眾表達意見的權益。

回顧疫情前的實體會議模式,不少中南部、東部地區的民眾,為了親自表達意見,常常需要大費周章北上赴環保署出席會議。地公研究員鄧宇佑表示,若能解決相關技術問題,降低線上會議的參與門檻,在疫情管制結束後,也可將此機制保留作為輔助選項,讓民眾多一個便利的參與管道,落實公民參與精神。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