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山綠資本/各國相爭碳中和話語權——全球碳市場展望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石門山綠資本/各國相爭碳中和話語權——全球碳市場展望

2021年08月04日
文:石門山綠資本有限公司 莊湘緹、許文瑜、管芸慈、石倩蓉、李亭萱、莊昇勳

前所未有的碳關稅制度正在歐洲如火如荼的展開,為了響應歐洲的先舉,中國和美國在歐盟碳關稅草案釋出(7月14日)的一星期內分別推出了全國碳市場以及碳關稅草案。

各個備受矚目的經濟強國爭相在永續面前展露頭角,陸續訂定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或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目標。歐盟及美國均承諾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中國則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為此各國政府採取了不同碳定價機制。


去(2020)年全球碳排量比例,與中國、歐盟、美國氣候變遷目標。圖表來源:石門山綠資本

今年7月歐盟公布碳關稅草案,成為徵收碳邊境稅濫觴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為國際上最早建立的碳市場,為因應氣候變遷,歐盟於今(2021)年4月通過歐洲氣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承諾2030年排碳量相較於1990年減量55%,並於2050年達成碳中和。

身為世界減碳的領頭羊,歐盟在1990年至2020年間幾乎已達成2030年減碳目標的一半。為保護歐盟境內高排放強度產業的競爭力,歐盟執委會於7月14日發布碳邊界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之正式草案,針對進口產品碳排放量計算,並要求進口商以繳交「CBAM憑證」的方式來支付碳關稅,如此一來,出口至歐盟的產品需付出相同的減排成本以實現公平交易,避免碳洩漏(carbon leakage)。

雖然目前受草案規範的只有排放強度較高的水泥、電力、化肥、鋼鐵及鋁五大行業,但以上述製品為原料的產品也會間接被此法影響。依據貿易及排放強度綜合分析,下一波有望納入電子業,其占比台灣總出口額高達40%。歐盟此舉不但保障境內致力於減排的企業、鼓勵廠商重視自身產品碳足跡,更促進各國制定減碳政策。舉例來說,中國出口歐盟產品以鋼鐵為主,故中國正積極發展全國碳市場。

歷經10年,中國為世界碳市場拼上一大塊拼圖

作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國,面對突如其來的碳關稅,中國政府於7月16日祭出研擬10年之久的全國碳市場。中國碳市場首批納入2225家發電行業,其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今後將陸續納入化工、鋼鐵、造紙及航空等八個高排放行業,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根據巴黎氣候協定的標準,2020年的碳價應落在每噸40到80美元間,而全國碳市場上線第一天,開盤價為每噸48元人民幣,相當於每噸7.4美元,僅為歐盟碳價1/10。

過去10年,中國致力於發展地方碳交易試點,導致全國碳市場制度起步較晚,至今與國際標準仍有段距離。如今看來,中國碳市場需完善其交易制度,達成更嚴格的法律約束,例如緊縮免費碳排放配額數量,推動碳價的提升,以及提高罰金金額。

中國今年7月祭出研擬多年的全國碳市場,首批納入2225家發電行業,其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圖片來源:CECAR(CC BY 2.0)

減碳進度落後4年,美國奮起直追提出碳關稅草案

川普任期曾退出巴黎協定的美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排碳國,在今年1月拜登上任後,重新加入了巴黎協定,並展開一系列的「氣候計畫」行動。

於今年3月,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便開始考慮實行碳邊境調整稅(Carbon Boarder Adjustment ,簡稱CBA,俗稱碳關稅),且參議院議員康斯(Chris Coons)及眾議院議員皮特斯(Scott Peters)已於7月19日正式提出了碳關稅草案,根據紐約時報,此關稅制度將於2024開始推行,估計將佔美國總出口額12%。

關於拜登的氣候政策,可由三個層面分析:經濟利益考量、對減緩溫室效應的貢獻、以及對於其他國家的影響力。經濟層面,徵收碳關稅可為拜登政府帶來每年160億美元的收入;氣候層面,美國身為溫室氣體排放第二大貢獻國,若能決心減碳,勢必可為氣候變遷帶來不可小覷的轉變;最後,由於碳關稅將對無成熟碳市場機制的已開發國家徵收最多碳關稅,美國推行碳關稅,將有機會促使他國建立碳市場機制及沿用碳關稅制度。

全球碳市場走向強制性規範,碳定價時代正式來臨

在歐盟發布碳邊境調節機制後,中國及美國陸續發表對應政策,將有助於將減碳政策推向系統化的改變。由此可知減碳不再是獨立事件,各國碳市場互相牽制,推測未來將會有更多國家完善碳交易體制。各國的積極響應表明減碳正在邁入下一個里程碑——從昔日的自願性市場到現今的強制性法規。

與此同時,亞洲許多國家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可預測亞洲碳市場發展將成為主流議題。反觀台灣,設定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排放量的一半,但過去幾年,碳排放量幾乎無明顯下降,面對世界減碳情勢風雲變幻,台灣需提出更積極的作為,才能避免被排除於全球碳市場的壁壘之外。

相關連結

©2021年石門山綠資本有限公司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註明出處後歡迎轉載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