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憂禁廚餘養豬釀垃圾危機 環保署:熟廚餘暫時只能焚化掩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立委憂禁廚餘養豬釀垃圾危機 環保署:熟廚餘暫時只能焚化掩埋

2021年09月02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為防堵非洲豬瘟病毒,農委會日前宣布禁用廚餘養豬一個月,但廚餘的去化問題也引發民間關注。立法委員陳椒華今(2日)召開記者會,邀請環保署、農委會及營建署等官員說明廚餘處理現況,陳椒華呼籲各部會協調加強廚餘處理、再利用量能,否則單純仰賴焚化爐,將衍生出戴奧辛空污及底渣廢棄物問題。

環保署回應,目前建置的廚餘回收設施足以消化全國廚餘,但因為處理生、熟廚餘需要轉換,這段時間才緊急調度焚化、掩埋場協助處理。


陳椒華(中)偕同看守台灣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召開記者會,呼籲各部會合作強化廚餘回收能力。李蘇竣攝

禁用廚餘養豬一個月 廚餘去向成關注焦點

國內檢出數例含非洲豬瘟病毒的肉製品,為避免病毒藉由廚餘進入養豬場,非洲豬瘟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農委會主委陳吉仲8月27日宣布,自8月30日起,廚餘禁止進入養豬場,9月1日至9月30日養豬場全面暫停使用廚餘養豬。

根據環保署統計,目前全台每日廚餘回收量約有2250公噸,而國內合法申請使用廚餘餵豬的養豬場有676家,飼養豬隻約43萬頭,每天可消化約1200多公噸的廚餘,占國內廚餘再利用的最大宗。

環保署因應防疫措施規劃,廚餘將循既有的再利用管道進行處理,如堆肥、生質能等,剩餘無法回收的部分將會進到焚化爐或垃圾掩埋場。但廚餘為環保署公告應回收項目,民間也擔憂大量廚餘進入垃圾處理管道,恐造成焚化系統負擔、燃燒產生戴奧辛問題。

陳椒華:廚餘資源化量能仍不足 各部會應加強協調

陳椒華表示,回顧2018年國際爆發非洲豬瘟疫情以來,廚餘回收量大幅下降,每年約有近30萬噸未能拿來養豬或堆肥的廚餘,大多進了焚化廠,不僅惡化垃圾危機,也傷害焚化爐體,並製造更多的戴奧辛污染。

陳椒華指出,廚餘可用來堆肥、高速發酵或生質發電,但目前廚餘資源化量能不足,加上防疫政策來得緊急臨時,部分廚餘還是得送進焚化爐焚燒或是掩埋,而焚化垃圾通常會產生約10%底渣,恐加劇焚化爐惡化及污染,增加底渣廢棄物。

陳椒華呼籲,各部會要協調合作,加強廚餘去化,提升再利用量能,不要讓廚餘資源遭到浪費,或衍生出戴奧辛空污及底渣廢棄物問題,才能兼顧防疫與環保課題。


陳椒華擔憂大量廚餘送進焚化爐會產生戴奧辛污染,籲各部會合作強化廚餘回收能力。李蘇竣攝

環保署投入13億建回收設施 可處理全國廚餘

環保署督察總隊科長李易書說明,自2018年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後,環保署投入了13億的經費補助各地建置廚餘回收再利用設施,已完成51套破碎脫水設備,17套高效堆肥設施,並改善47處公有推肥場等等,在疫情之前,環保署利用既有的這些回收設施,約可處理全國54%的廚餘,回收去作堆肥或生質能。

但防疫措施實施後,額外產生的約1200噸的廚餘必須先進焚化廠或掩埋場。李易書解釋,因這些回收設施原本都是以處理生廚餘為主,無法馬上處理養豬的熟廚餘,需要時間進行調整轉換,因此暫時先由焚化爐及掩埋場消化,再慢慢導回到回收處理設施。

李易書強調,環保署建置的回收設施可消化全國的廚餘,只是需要調整;此外,桃園尚有一座大型生質能處理廠將在10月完工,每日將再增加135噸處理量。


桃園生質能中心將在今年10月完工,每日可貢獻135噸處理量。 圖為2020年12月工程進度。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提供

污水處理場協助處理廚餘 營建署:2024年開始營運

陳椒華認為,從2018年末至今,環保署明明有將近3年的整備時間,卻因缺乏與各部會、各縣市政府的通力合作,導致廚餘處理設施的量能擴充速度緩慢,無法立即因應疫病危機。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部份仰賴養豬場消化廚餘的縣市,並未積極運用環保署的補助經費去擴充廚餘處理能力。如高雄轄內鳳山污水處理場內就有閒置消化槽可改用來處理廚餘,處理量能預估高達每日350噸,遠遠超出高雄的廚餘回收量每日221噸,卻因為市府懈怠,至今未能轉型活化。

謝和霖表示,環保署早在2019年即提出將閒置消化槽活化轉型來處理廚餘的構想,但主管民生污水處理場與下水道的營建署,遲遲拖到今年7月才開始與相關縣市溝通。

營建署下水道工程處處長曾淑娟解釋,營建署推動「污水下水道第六期建設計畫」,就包含了善用既有厭氧消化處理單元餘裕量,協助處理廚餘的規劃,目前已鎖定鳳山污水處理場做為廚餘共消化示範廠。但後續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與地方政府、地方民眾溝通協調,徵求地方同意更改設施,希望在2024年開始營運。


鳳山溪污水處理場被營建署選為協助處理廚餘的示範場,預估2024年就可以開始營運。圖片來源:高雄市水利局網站

「廚餘養豬非未來趨勢」 農委會推純飼料養豬

現今仍有不少養豬業者認為,黑豬應使用廚餘餵養才會長得好、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按規定,若要使用廚餘餵飼豬隻,應具有高溫蒸煮設備,蒸煮中心溫度至少90°C,持續處理1小時,農委會也表示,只要完成蒸煮程序就不會有病毒傳染的風險。

主婦聯盟執行長吳碧霜質疑,既然蒸煮後的廚餘是安全的,且使用廚餘的養豬場都有造冊,為什麼不嚴格稽查這些高溫蒸煮設備就好,她擔憂在這波防疫措施之後,使用廚餘餵養的黑豬文化將漸漸消失。

農委會防檢局科長蔡政達說,風險出在蒸煮的處理過程,只要過程中出現一點瑕疵,病毒就可能傳入台灣豬隻身上。農委會畜牧處科長葉昇炎補充說明,在2018年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後,農委會就打算推動全飼料養豬的政策,當時有398家使用廚餘的養豬場配合轉型、109場養豬場退場,直到目前剩676場。

葉昇炎提到,以防疫角度來看,若是單純植物性的廚餘都可以使用,但問題大多無法辨別,針對不適合吃飼料的豬隻,畜試所也開發出類廚餘的飼料,並公布配方供養豬場使用。

蔡政達強調,廚餘養豬終究不是趨勢,先進國家如歐盟都已全面禁止養豬。目前政策傾向採用全飼料養豬。


畜試也研發出營養成分、成本都優於廚餘的飼料,提供養豬戶轉型的新選擇。本報資料照。圖片來源:畜產試驗所提供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