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即將到來的「重啟核四」公投,來自國內多所大學的跨科系學者今(14)日召開記者會,從「工程技術」、「忽視核安」、「核廢難解」、「解決空污」、「承擔核災」、「經濟效益」、「五年發電」、「違反正義」等八大面向說明重啟核四不可行,呼籲投下不同意票。
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批評,重啟核四公投提案理由書不僅嚴重誤導民眾,讓人誤以為核四廠已經蓋好,且通過系統試運轉測試,公投正方也不斷把台灣人民應該戒慎恐懼的核廢料說成「假問題」,並淡化斷層帶來的核災風險。
核四工程技術缺失 台電自行承包工程「球員兼裁判」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呂忠津指出,核四廠在工程技術上有嚴重缺失,不僅機電設備由統包改採分包,導致施工廠商高達500多家;興建過程中也缺少總顧問團隊,才會發生「設計進行不到一半就開始施工」的狀況。
呂忠津提到,台電曾自行變更700多項安全管制相關的設計,原能會也在2008年指出核四有多處未依原設計興建。但核電廠的系統複雜性高,安全數位儀控系統(DCIS)的程式設計也需涵蓋所有情境的分析,一旦台電介入變更設計,就會導致反應爐控制神經中樞運作的可靠性產生重大疑慮,「因此核四遲遲無法通過原能會的整合測試審查。」
呂忠津說,核四廠如此重大的工程,本應由承包商作為第一方進行工程評估,再由台電擔任第二方客觀監督工程安全,最後則是原能會以第三方實施審查作業。「但台電既是第一方也是第二方,徹底失去發掘潛藏安全運轉風險的客觀性。」
學者憂核災後11%土地永久撤離 籲天然氣才是淨零最佳路徑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表示,若核四廠發生福島等級的核災,推估北部地區包括北北基、宜蘭、新竹、桃園等縣市,需要永久撤離的土地將達15%至51%,全台平均有11%的土地需永久撤離。
他補充,因為台灣氣候條件常有海、陸風,即使不被歸在永久撤離區,海風也可能會將輻射層吹至中部地區內陸,「只要發生一次福島等級的核災,台灣西半部大概10年不能住人。」
莊秉潔進一步表示,核能與天然氣改善空污的效果相同,核能對減煤雖有貢獻,但目前中南部已經在減煤,核能無助於目前減煤的時程。此外,除了電力業之外,交通及工業源頭也須轉型才能改善空污。莊秉潔指出,目前工業源主要是靠「鍋爐改燃氣」來減少燃煤,因此「比起核能,用天然氣來邁向淨零碳排才是正確的路徑。」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也提到,根據2050年淨零情境下的總能源需求推估,2050年能源需求將會降為2020年的83%;若核四廠最後順利在15年後(也就是2036年)重啟,最多也只能提供5%的電力。
他強調,核四廠對於能源供給、淨零排放的貢獻極低,「還會對再生能源發展造成排擠效果。」
反駁核四耐強震說法 學者:重啟核四將衝擊台灣GDP
針對核四重啟對經濟面的影響,戴興盛指出,若北台灣發生核災,將直接影響台灣至少1/3的GDP(約每年7兆新台幣以上),後續還要再加上目前無法估計的「復原成本」。
戴興盛也說,核廢料處理將持續墊高核電成本,目前核能發電後端處理經費已從3200億漲到官方估計的超過4700億,而根據民間估算的總費用則達到7160億元。「從經濟角度而言,核四重啟將是一場大災難。」
至於公投提案方過去宣稱核四可耐強震的說法,中山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郭建成也提醒,核電主要是利用具放射性元素的連鎖核分裂反應,產生的高熱來發電,必須等到所有放射性元素都反應完才會停止。
「核四只要失去外部系統支持,就等同處在失控狀態。」他指出,即使核電廠主體建築經過大地震後沒有倒塌,但若其他維護系統已無法運作,核反應還是會持續產生高熱,導致系統性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