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輔法》320納管期限將至 還有2萬家未申請 環團籲如期斷水斷電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工輔法》320納管期限將至 還有2萬家未申請 環團籲如期斷水斷電

2022年01月11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工廠管理輔導法》(以下簡稱《工輔法》)修正實施後,要求符合資格的未登記工廠於今年3月20日以前完成納管申請,但目前仍有2萬多家未申請。地球公民基金會今(11)日呼籲,時限一到,政府應依法執行斷水斷電,勿再放寬標準予以展延機會,避免農地違章工廠破壞台灣農業生產環境。


地球公民基金會呼籲,3月20日之後,未登記工廠應如期斷水斷電,勿再放寬。攝影:李蘇竣

剩不到100天 未申請納管工廠將斷水斷電 仍有2萬多家未申請

為了解決違章工廠叢生亂象,《工輔法》於2019年修法,以2016年5月20日為界,在此之前既存符合資格的未登記工廠必須進行「特定工廠登記」作業,申請截止日期到2022年3月20日,屆時未申請納管者將予以斷水斷電及拆除。而在2016年5月20日以後才新增的未登記工廠,則是直接斷水斷電及拆除。

根據經濟部統計,全台在2016年5月20日之前既存的未登記工廠約有4.5萬家,目前僅有2.1萬家進入納管程序,尚有2萬多家未申請納管。

回顧《工輔法》修法歷程,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賴沛蓮表示,自2010年開放未登記工廠申請臨時工廠登記至今,已有10年的轉型機會,再放寬標準已無正當性,呼籲政府應嚴守現行納管制度,依法在3月20日執行斷水電,才能守護農地。


彰化一處農地旁仍有持續新增建中的鐵皮工廠。資料照。攝影:孫文臨

「一年查700家、要28年才查得完」 民間要求地方政府提升查處量能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蔡佳昇表示,《工輔法》實施近兩年來,經濟部交由地方政府查處的1640家新增建農地違章工廠清單,地方政府到去年底僅查處了1443家,以一年約查處700家的速度來算,剩餘2萬家未納管農地違章工廠,至少要28年才查得完。

蔡佳昇指出,全台納管工廠繳交給地方政府的輔導金每年約有21億元,應用以編排更多查處、輔導人力,提升執法效率,才不會讓廠商視納管政策於無物,繼續違法營業。

蔡佳昇強調,面對2萬多家未納管廠商,各縣市應比照《建築法》,儘快擬定3月20日後「查處優先次序及分類表」,將中高污染廠商列為最優先查處對象,再以「廠地面積」、「資本額規模」以及「座落地是否為『農產業群聚地區』」等條件作為排序依據,並具體化查廠程序,落實執法。


蔡佳昇(左)指出,地方政府兩年來僅查處了1443家違規工廠,進度相當緩慢。攝影:李蘇竣

呼籲經濟部公開未登記工廠資訊 全民共同監督

去年底經濟部表明將公開未納管的農地違章工廠名單,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吳沅諭對此呼籲,該名單必須包含廠商名稱、工廠地址、負責人與行業別,公開於網路平台,讓全民共同監督。

吳沅諭強調,資訊公開不應只有農地違章工廠名單,經濟部的「2019年未登記工廠清查報告」之前以保護可能納管的廠商為由而未公開,但3月20日的期限一到,未納管的廠商已成事實,經濟部就應全數公開清查報告。同時,各地方政府依「2019年未登記工廠清查報告」規劃的未登記工廠管理輔導計畫,也要一併公開,讓社會大眾與議員共同監督各地方政府,落實農地違章工廠的管理規劃。

320期限將至 農地工廠業者盼放寬合法化標準

上週三(1月5日),多家農地工廠業者聯合向行政院抗議,指出農委會要將「農產業群聚地區」範圍內的工廠移除,恐導致5000多間工廠「被消滅」,其中不少廠商是已申請納管或有意申請者,稱此舉違背《工輔法》的「輔導」精神。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農委會農業企劃處處長莊老達對此表示,「農產業群聚地區」是以農地資源盤查結果為基礎,將區塊完整、仍積極從事農業活動的地區列入,劃設約23.4萬公頃;目前約有千餘家工廠在劃設區內,其中近半數符合申請納管資格,可就地合法,與《工輔法》不衝突。

對於民眾的陳情,行政院表示將展開跨部會協商,找尋解決辦法。但眼看3月20日期限將至,民間團體擔憂,優良農地已「退無可退」,呼籲勿再放寬標準。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