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在台商務協會和台灣中油昨(12)日共同發布《2050淨零:最佳實踐報告書》。由歐洲商會18家駐台辦事處及企業會員提供經驗及策略解方,呼籲台灣政府加強推動氫能、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CUS)等突破性技術,才能如期達成2050淨零目標。
產業提供氫能、碳封存實務策略 經長諾:未來將提供協助克服問題
為呼籲我國政府加強推動氫能發展,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和台灣中油共同發佈《2050淨零:最佳實踐報告書》,負責主編報告的安侯建業(KPMG Taiwan)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解釋,報告書內容由ECCT的18家公司提供各領域的做法參考。
舉例如液空集團(Air Liquide)和道達爾能源(TotalEnergies)便分享了氫氣生產脫碳,以及大規模二氧化碳捕捉封存(CCS)的解決方案;博世(Bosch)分享加氫站所需科技;沃旭能源(Orsted)提供開發可再生氫氣可行策略等等。報告書給予台灣在淨零政策上的建議,加大力道發展氫能與CCUS等技術,幫助達成2050淨零路徑目標。
經濟部長王美花親自收下報告書,致詞時表示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能源部門與產業部門的淨零有諸多細節要處理,目前氫能的技術、成本都有待克服,不論是自主生產或是進口都有各自議題,未來可能會提供經費補助或是稅務減免等誘因,一一解決問題。
報告書發布日期恰逢歐盟氣候行動週(EU Climate Action Week)首日,黃正忠說明,提高能源效率是發電脫碳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關鍵,隨著歐盟近期縮減對化石燃料的補貼、推動碳邊境關稅等等機制,國際對於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斷攀升,可見新的能源角力已經開始,台灣必須在這場「能源洗牌」之中佔有地位。
中油淨零轉型供應氫氣 明年推首座加氣站
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氫能有助達成零碳能源,中油身為石油公司「不轉型就等死」,未來必須擔任國內氫能供應者。為此,中油也規劃在明年(2023年)推出第一座移動式示範加氣站,相關硬體工程預估今年完成建置。但由於氫的液化溫度比現行常用的液化天然氣(LNG)還低,整體成本都很高,未來商業化之後該如何運送儲存也有待評估。目前中油則先以「不考慮成本」的方式推示範站。
除了以供應氫能為目標,李順欽也指出,中油將持續減碳,設定2030年排碳量較2005年減量49.5%的中期目標,去年度碳排約769萬噸,較2005年1158萬公噸已減碳30%。未來將透過CCUS、進口碳中和的石油及乙烯,或是公司內部碳定價機制,達成2050淨零排放。
氫能應用缺法規配套 中油樂觀:差臨門一腳
以實際情況來看,氫能在台灣發展的進度仍不到商業化規模,王美花解釋,台灣目前的綠電產量「生吃都不夠」,沒有多餘的再生能源可以用來產氫,將是短期之內最困難的部分。未來離岸風電建置量提升後,多餘的發電或可透過產氫的形式儲存起來,或是與國外合作進口氫氣,但是相關管理配套仍需要協商。
在應用上,王美花也舉例,目前國營事業裡有中鋼煉鋼摻配氫氣取代煤焦,台電也有氫能摻配燃氣電廠等。各國都還在研發階段,政府的角色也會持續鼓勵企業跟國外合作研發,全力給予支持。
中油企研處處長湯守立則以明年度示範加氣站為例,指出目前設備採購與氫氣來源都已順利進行,但示範站的地點仍沒有定案,因為仍有法規問題及相關配套等議題需要討論,代表就差「臨門一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