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裡有腳印 首屆大腳印獎選拔綠色保育農民 實證不除草就是保土、保水、固碳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田裡有腳印 首屆大腳印獎選拔綠色保育農民 實證不除草就是保土、保水、固碳

2022年11月2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永續農業躍居國際潮流的今日,國內綠保標章已默默推動十餘載,當初發起標章計畫的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昨(22)日共同舉辦第一屆綠色保育「大腳印獎」。第一屆獎項共頒發給13位綠保農民,獎勵他們在生產操作、生態營造、土壤碳匯三大面向上耕耘不輟,不僅友善農耕,更是棲地的守護者。

獲獎農民的秘訣,有的靠「水旱輪作」節省水資源並對抗病蟲害,有的致力於減少耕犁,因為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不過,氣候變遷嚴峻,加上友善農法增加病蟲害風險,也有產量不如預期的時候,友善農業產品通路仍是一大挑戰。

有機桶柑外觀常有斑痕。圖片來源:食柑提供

全台超過700公頃農地獲綠保標章 首屆「大腳印獎」選拔生態典範

近十年來,國內漸漸意識到農業對於環境生態的影響,慈心基金會和林務局自2011年開始合作推動「綠色保育標章計畫」,保育面向包含土壤、動物、棲地及農民等,希望農業經濟生產也能兼顧保育工作。

每位取得綠保標章的農友,耕作過程必須不影響田間生物的棲息及周遭自然生態,除了不使用化學農藥、肥料及除草劑,更需協助營造動物棲地,維護當地生物多樣性。截至2022年10月為止,全台共有459位農友取得綠色保育標章,通過取得標章的土地面積逾742公頃,更有263件棲地保育案例,同時也成功保育42個物種。

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昨舉辦第一屆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典範農友選拔,慈心基金會表示,綠色保育農田裡會有農夫及各種動物的腳印,彰顯出農業生產兼顧生態保育,與當地野生動物共享棲地的概念,因此將獎項取名為「大腳印獎」。

為呼應綠保標章內涵,此次評選分為「生產操作」、「生態營造」及「土壤碳匯」三大項目,歷經三個月書審及現地評選,共有13位農友獲獎。其中,「生產操作」強調重視土壤、病蟲草的田間管理技術;「生態營造」主要聚焦在棲地營造與農田生態服務;「土壤碳匯」則是為了響應全球碳中和議題而設立。

農夫也要精通時間管理 水旱輪作省水抗蟲 減少耕犁還能減碳

獲得生產操作組特優獎的「大力有機農場」主要種植水稻、葉菜及根莖瓜果類農作物,農場主人柯力誌分享,自己靠「水旱輪作」節省水資源,同時還能對抗病蟲害。

柯力誌提到,農場內水稻收割並讓田間休養後即會開始種植高麗菜,由於近年高溫嚴峻,延後兩週種植可讓高麗菜避開過熱氣候、節省水資源;而另一項作物馬鈴薯卻截然不同,為了避開病蟲害必須提前一個月種植。

此外,農場也將原本的有機粒肥改用有機粉肥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希望提升土壤碳匯能力。柯力誌說,傳統認為經濟跟環保無法雙贏,身為有機農友希望能建立標竿,在生態保育同時也能兼顧農產經濟效益。

另一座促進土壤碳儲存的農場,是顏明川、鄧秋美夫婦經營的「本土世界農場」。除了在農場裡種植綠肥植物「田菁」,增加土壤有機質,還能達成良好固碳效果;此外,與一般農友習慣將雜草除盡的管理方式不同,他們透過草生栽培,請雜草來協助保土、保水;為了養好土壤,農場也自製有機堆肥,更藉由減少耕犁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農場不僅有效增進碳匯效果,更保護了保育類野生動物環頸雉,因而獲選土壤碳匯組特別獎。

由顏明川、鄧秋美夫婦經營的「本土世界農場」透過「草生栽培」讓雜草協助農場保土、保水。圖片來源:擷取自大腳印農友精選特集

氣候變遷影響茂谷柑收成 轉型友善耕作 先迎野生動物貴客

台中市東勢區的有機桶柑果園「食柑」獲得生態營造組特優的殊榮,果園主理人陸巧嵐表示,本身對生態保育十分感興趣,才毅然決然將家中果園轉為友善耕作。

轉往綠色保育發展後,田間生物越來越豐富,不僅有松鼠和樹鵲大啖桶柑,也常有大冠鷲出沒;此外,在與鄰近慣行果園比較後也發現,靠友善農法種出來的橘子風味更濃郁且酸甜平衡,也相當適合加工成各種農產品。

收成量不穩定,是果園面臨的重要難題。原本每年可收成7、8萬斤,轉為有機農法後的前兩年,分別只收成1萬多斤及5、6000斤。陸巧嵐說,原因來自氣候變遷導致氣溫上升、不適合茂谷柑生長,而不使用化肥及農藥,也讓果實難以快速吸收養分,病蟲害問題也尚未找到解決方案,因此預期今年產量恐怕又會更少。

陸巧嵐提到,即便未來果園生態達成平衡、田區生產穩定後,產品通路的問題也會是一大挑戰。由於有機桶柑外觀常有斑痕,且產季剛好適逢每年農曆年間,民眾送禮時會因外觀不佳而打退堂鼓,因此他近來也積極開發各種農產品,如橘子乾、橘餅等,期待為果園開闢出更多元的行銷模式。

陸巧嵐近來積極開發各種農產品,如橘子乾、橘餅等,期待為果園開闢出更多元的行銷模式。攝影:廖禹婷

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今(22)日共同舉辦第一屆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從「生產操作」、「生態營造」及「土壤碳匯」三大面向,選拔出國內13位持續致力於友善農耕、棲地守護的有機農友。攝影:廖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