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月至4月適逢林火高峰期,興大永續棧昨(21日)舉辦線上座談會,由於林火讓森林從碳匯轉變為碳源,氣候變遷下,林火防治更顯重要。學者提醒,林火發生與乾旱指數密切相關,林火防治不能只看人為因素,也應掌握大方向環境因子,「就像追蹤個股,也須觀察大盤走勢。」林務局則在今年與中興大學合作建立新版「林火風險評估系統」,透過計算林火天氣指數(FWI),可得出未來七天的林火潛在風險。
3至4月林火高峰期 學者籲加強森林經營、降低森林脆弱度
每年3月21日是國際森林日,國立中興大學森林永續與綠色服務辦公室昨(21日)舉行線上座談會,邀集國內專家學者討論氣候變遷下的森林生態政策、林火風險評估與防治。
大仁科技大學火災鑑識中心主任盧守謙根據2011至2020年的資料分析,全年林火有62%發生在1至4月,為林火高峰期。3至4月的林火發生率高達40%,發生時段則因下午乾燥、夜間濕度高,有一半以上林火集中發生在11至16時。
盧守謙指出,我國林火燃料以二葉松林最多,再來是草生地及竹類。二葉松不僅是易燃樹種,大量落葉也累積地表燃料,促使火勢發展。近年雖林火燃燒面積縮小,卻代表沒用完的燃料持續累積,他建議應定期進行低強度控制焚燒,避免大規模碳排。
農委會林試所前所長黃裕星表示,近年全球暖化導致寒帶地區林火頻率及強度增加,釋放安頓在地底的陳年碳存,讓森林從淨碳吸存轉變為淨碳排放。根據《科學》期刊,2021年北方嚴重熱浪、乾旱與缺水,當年全球林火碳排幾乎是航空業的兩倍。
林火97%是人為因素引起 學者:應加入氣候及水文分析
農委會林務局林政管理組技士蔡博雅表示,早期預測林火是以大氣溫度、濕度及燃料濕度計算,但只能預測24小時,且低密度測站無法覆蓋全台山區多變地形。今年與中興大學合作建立新版「林火風險評估系統」,運用資料同化技術整合衛星氣象及地面觀測資料,計算林火天氣指數(FWI)得出未來七天的林火潛在風險。
由於林火97%是人為因素引起,蔡博雅指出,林務局會針對高風險區域發布細胞簡訊,提醒民眾謹慎用火,民眾也可開啟定位、查看所在地林火危險度,避免林火發生。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則認為,人為因素只是媒介,「亂丟煙蒂不一定會造成森林大火」,根據研究顯示,林火發生與乾旱指數密切相關。他建議,預防林火應掌握大方向環境因子,加入氣候及水文分析研判,「就像追蹤個股,也須觀察大盤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