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日台協會前反對福島核廢水海排 9月還有全球串連行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團日台協會前反對福島核廢水海排 9月還有全球串連行動

2023年09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祐君報導

日本於8月24日開始排放福島核災產生的核廢水,引發國際各界極大的擔憂與反彈,全國廢核平台昨(6日)於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外舉辦記者會,向日本政府重申反對立場,並呼籲撤回排放計畫。廢核平台也預告,為響應國際「反對日本在海洋傾倒核廢水全球運動網絡」的全球串聯行動,將於9月14日在台北舉辦燭光排字活動,共同表達反對福島核廢水排放入海的訴求。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前往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抗議福島核廢水排放入海。攝影:劉祐君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前往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抗議福島核廢水排放入海。攝影:劉祐君

核廢水可能含其他放射性核種 應即時公開監測資訊並受監督

日本政府自從2021年4月宣布排放入海計畫以來,福島核電廠核廢水的安全及其影響,一直飽受跨國民間團體的強烈質疑。日本政府以「處理水」一詞取代「核廢水」,宣稱經過過濾與稀釋,比一般核電廠的排放水更安全。但核電廠正常運轉時會排放的是反應爐冷卻水,不是接觸到反應爐爐心及系統的爐水,而爐水會在封閉系統中循環使用,不會排出。福島核災中的核廢水經過受損的反應爐爐心,被大量的放射性核種污染。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日本為了排放核廢水,僅以水中的氚含量比較來掩蓋水裡可能有其他放射性核種的事實。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祕書長楊順美說明,日本宣稱「多核種處理系統(ALPS)」設備可過濾掉「氚」和「碳14」以外的62種放射性核種,但實際上並不是百分之百徹底去除,只是將放射性濃度稀釋至符合日本法規為止。根據台灣原能會去年11月底到日本東電的考察報告,目前福島核電廠內儲存的放射性污水,有70%水中的放射性核種活度尚未達到排放標準,需進行二次處理。楊順美認為東電應測試所有處理過的核廢水並公開相關資訊,才能確定廢水中是否尚存有害的放射性核種。

核廢水海排並非毫無疑慮 稀釋仍有長期累積的隱憂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蔡卉荀表示, 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東電承認曾在福島核電廠附近的港口發現44條銫含量超標數十至180倍的魚,顯示福島核災後宣稱排放水都被截流存放在水槽,但仍有外洩導致海洋生物遭到核種污染。

環境法律人協會特聘研究員謝蓓宜也指出,台灣建置的「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會公開監測資訊,但平台上的燈號並不即時,超標資訊會有幾天的時差。此外,遠洋漁業也僅能依靠含氚廢水未來一週的模擬預測,漁民難免感到憂心。政府應主動因應,如對漁民有完整的資訊教育,輔導使用預測系統,並建立因應預測出海的措施、捕撈後檢測的機制,以確保台灣水產品安全無虞。

崔愫欣在會後表示,廢核平台在2020與2022年都曾至日台協會抗議日本排放核廢水,也曾經在決定排放前遞交過日文陳情書,但至今尚未收到任何回應。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將受污染的水稀釋後排入海洋只是降低核災成本、便宜行事的做法。攝影:劉祐君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將受污染的水稀釋後排入海洋只是降低核災成本、便宜行事的做法。攝影:劉祐君

處理方案不只一種 綠黨:應延後排放並陸地儲存

根據IAEA的報告,國際在輻射防護方面的指導原則是:「正當性、合理抑低、劑量限值」,任何違反這三項原則的計劃性輻射排放行為,都不應該施行。任何輻射的曝露,都須有其正當性,也就是對「受曝者」的利要大於弊。綠黨秘書長王彥涵認為,日本在亞洲鄰國強力反對下,仍決定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顯然在「正當性」上便難以過關。他呼籲日本將福島核災後處理過的核廢水儲存在陸地,在地下建造一座鋼筋混凝土的儲存場,而非目前使用的凍土屏障,以減少地下水接觸到熔毀的爐心而被污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