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三法」爭議仍未落幕,地球公民基金會28日發起連署,呼籲立院撤回法案。今(29)日邀請三名花東地區的民眾分享,居民認為,花東地區的發展困境並不是開一條路就可以解決,呼籲正視地方在就業、醫療或原住民族用地限制等問題,找出符合在地特色的經營方式。
花東三法懸而未決 環團發起連署反對
立法院28日三讀通過《立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條文,上萬名反對者走上街頭抗議修法。在這波修法大戰裡,除了國會改革草案,國民黨立委傅崐萁3月提出「花東三法」(草案),規定要在10年內完成環島高鐵、國道六號東延花蓮,以及花東快速道路等交通建設。
民間估算,「花東三法」的建設經費高達2兆多元,加上事前缺乏溝通,被批評為「錢坑法案」,在青島東路的抗爭現場也不乏反對花東三法的標語。最終立院暫時將草案抽出,未排入二讀程序。
地球公民基金會28日發起連署《跟花東一起 站上台灣民主前線》,呼籲實質解決地方需求、撤回花東三法,截至今日下午6點已有2600人加入連署。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今日召開記者會說明,立法院長雖建議待新任交通部長赴立院報告後,再討論交通三法,但沒做成明確的書面協商結論。從昨日《立院職權行使法》三讀投票狀況來看,國、眾兩黨隨時可以讓交通三法回來。
黃靖庭強調,三法限縮建設案10年完成,但工程本身可能就高達10年以上,前面還有地質探勘、環評、土地徵收等程序,不僅壓縮專業與公共討論空間,甚至影響安全,這不是回應花東地方交通需求,只是政治鬥爭工具。
居民談花東困境 「不是開一條路可解決」
花蓮居民賴冠羽北上出席記者會,指出花蓮在過去20年面臨各種大型交通跟財團開發,自然地景不斷消失,如今又面對花東三法,缺乏事前討論,很擔心又要帶來多少破壞與改變。聯外道路必須考量地方環境限制,以最少的破壞來滿足移動需求,而不是缺乏評估與規劃就引入大量的車流、人流。
賴冠羽表示,長期以來政府都認為商業開發和交通建設可以帶動地方發展,卻忽略了東部在文化與自然真正的優勢,花東的觀光產業應該更重視在地文化。
來自台東的餐飲業者林智偉分享,花東如今面臨高房價高物價的處境,物價甚至不輸台北,但相對就業市場短缺,在醫療、教育、環境和就業都有問題,「不是開一條路就可以解決」。多一條聯外道路可能反倒加速人口外流,引入外來投資,進一步再推高地價、物價和生活成本。
林智偉感慨,花東的土很黏、海很黏,擁有獨一無二的自然和人文,希望能走出一條有尊嚴的發展之路。建設預算應該支持東部的永續發展,而不是追求快速、大量的觀光模式發展。
台灣原住民族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理事長Yabung Haning指出,太魯閣族人長期被政府掠奪土地,即便劃設原保地也因屬林業用地不得興建建物,影響族人生計。當地族人除了農業,主要收入來源就是靠觀光,卻因建物問題連民宿都難以申請,應該先解決這些困境,讓族人用合法的身分、適合的方式去經營,再來討論是否加強聯外道路、或加強縣內交通。「現在要打通外面的路,只是掠奪我們的土地,找外面的人進來打我們。」無助於部落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