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保護生態、嘴巴也能革命─兩岸談農業發展的新可能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旅遊保護生態、嘴巴也能革命─兩岸談農業發展的新可能

2007年11月12日
本報2007年11月12日台北訊,陳誼芩、蔡瑞堂報導

稻田(攝影:李疾)面對全球化、WTO的衝擊,農業在尋找新的出路,「有機農業」和「農村旅遊」似乎帶來另一種可能,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中國和台灣的環保NGO團體在農業轉型的過程中,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來自中國和台灣各地的NGO代表以及許多關心農業發展的人,10日下午在台北NGO會館討論農業與永續發展的關係。

來自中國河北綠色知音的張忠民,分享在太行山區水沕沕水村嘗試經營農村旅遊的經驗,在經濟高速發展下,農村產生的化肥、農藥,濫採礦產造成山區的森林破壞,加上青年大都往城裡工作,鄉裡只剩下老弱從事生產的現象,張忠民說:「我們持續和村民溝通,並共同發展出一種既能提高農民收入又保護生態環境的農村旅遊作法。」河北綠色知音扮演著輔導農民的角色,一方面透過捐贈物資了解農民需求,另一方面也透過座談、介紹外地經驗,提高農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

在台灣,休閒農業已經有多年的經驗,「青芽兒」長期在台灣農村耕耘且持續紀錄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議題,主編舒詩偉指出,休閒農業也帶來了垃圾處理、交通擁塞、污水排放等問題,且不是每個農村都適合發展農村旅遊,這些問題都值得提供中國大陸的借鏡。

台灣綠色陣線吳東傑則提出近期作家王文華推薦的「食物里程」和「用嘴巴投票」的有趣概念。食物里程在台灣還不普遍,吳東傑解釋,食物里程即從原產地到消費者嘴巴的運送距離,里程越高,表示食物經過漫長的運送過程,所消耗的汽油,和產生的二氧化碳也越高。他舉了英國一頓耶誕火雞餐產生3200公斤二氧化碳的例子,來說明食物的在地化不僅能對抗全球化的傾銷,同時也具有節能減碳的作用。所以他認為應該支持當地農產品,建立農民和消費者的直接信賴關係,除了新鮮、少污染,也活絡本地的農業經濟,另一方面也減少經銷商的剝削。藉由改變消費習慣,來改善環境,就是所謂的「用嘴投票」。

主婦聯盟常務理事黃淑德15年前,100多個家庭第一次以共同購買方式直接向農友訂購有機米和葡萄,展開了台灣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的開端,這是一群婦女們,透過共同購買的消費力量,傳達珍愛環境資源、支持本土農業、和實踐綠色生活的精神。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常務理事黃淑德說,社員以每週一籃菜的訂購承諾,讓生產者可以安心計劃生產,並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長期夥伴的關係。透過與農友的溝通,落實有機種植,並創造一個直接面對生產者,且資訊誠實、價格合理的市場機制。

目前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的社員超過2萬4千人,資金總額也超過7800萬元,黃淑德說現在大家看到的成果,是長期耕耘的種子長出了葉子,但在過程中還是有一些失敗的例子,像是還沒冒芽就枯死的種子,但經過不斷的嘗試,並繼續堅持才有今天這樣的規模。

相較於台灣,中國大陸在有機農業的推廣上,還在萌芽階段,吳東傑說,大陸的有機食品的價格大約是一般食品的10倍,台灣的有機蔬菜類約比一般蔬菜貴50%。中國環境NGO在線的李昂說明了中國大陸有機農業的現況,中國將食品分為可在符合國家標準下使用農業及化肥的「無污染食品」、「綠色食品」,以及禁止使用化肥及農藥的「有機食品」三類。

她也談到目前在中國推廣有機農業存在舊觀念牢固、改變力不從心,對產品品質缺乏信任,價格過高,以及自然災害導致價格大幅度波動,銷售管道的風險大等問題,並表示只能依靠來自民間的自發努力,反思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弊端並教育大眾,同時以由下而上的方式推動,並逐步推廣深化,然後加強技術研發和推廣,建立新型消費模式,以及多元穩定的客源來克服上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