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海造田」當慎行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圍海造田」當慎行

2008年03月13日
作者: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赤潮。圖片來源:Jimmerman Fish由於沿海土地資源吃緊,中國目前的「圍海造田」現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據《揚子晚報》1月17日消息:上海建設「海上城市」的規劃已正式浮出水面。規劃選址於杭州灣北側,規劃總面積約為6.5平方公里,設計承載人口達5~8萬。

早在2006年,上海市就斥巨資400億元建設了133平方公里「臨港新城」,其中45%的陸地是「填海」而來的。2007年,浙江省舟山市投資 1.03億元,實施「圍海造田」,建成後新增陸地面積4.13平方公里。這個趨勢如果不能及時制止,則沿海許多濕地將面臨滅頂之災。

在土地吃緊的國家或地區,「圍海造田」很流行。荷蘭人做的最早,也相對較成功;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澳門也通過填海,不同程度地解決土地緊張問題。但是,「圍海造田」將蜿蜒曲折的海岸線「拉直」,成片的紅樹林、灘塗等自然濕地被破壞。表面上看,「圍海造田」可能會帶來一些短期效益,但是,長此以往,卻會帶來生態災難。

一、濕地消失,加重旱情

陸地上水分通過大氣環流得以與海洋交換。但是,如果陸地上濕地減少,雲就很難形成;即使有雲,因地表乾燥,上氣(雲)不接下氣(濕地),降雨就會逐漸減少。最近,北方不斷出現乾旱天氣,降水逐年下降,就與北方大量的坑塘被改造成旱地有關。「圍海造田」增加的是陸地,但消失的是有重要生態功能的近海濕地。

二、生物多樣性降低,漁業資源減少

近海灘塗、紅樹林、潮間帶等濕地,是陸地與海洋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由於人為阻隔,近海來自陸地的營養物質不能及時入海,造成近海以陸地營養為生的蟛蜞、蝦、蟹、蚌、蛤、螺、蜆等海洋生物受到威脅,從而影響海洋食物鏈和漁業,以此為生的陸地動物也受到影響。另外,海洋生物與陸地淡水還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如中華鱘產卵就在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圍海」工程勢必影響這些重要魚類的洄游。

三、「圍海造田」誘發洪災

由於近海濕地起著重要的能量交換功能,海洋能量通過濕地逐漸釋放,從而與陸地生態系統相安無事。然後,人工圍海措施中斷了這個能量釋放,使得海洋能量不斷聚集,一旦釋放厚後無窮。

2004年12月26日上午發生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的海嘯至今令人不寒而慄,那場災難造成至少13個國家的20多萬人死亡,上萬人流離失所。從海嘯過後印度馬里納海灘來看,民房已經延伸到海邊,一些土地就是「圍海造田」形成的。如果天然植被尤其紅樹林存在,海嘯產生的能量被自然濕地吸收,則會有效減少人員傷亡。泰國拉廊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在紅樹林保護之下,岸邊房屋完好無損;而與它相距僅70公里、沒有紅樹林保護的地方,民宅被夷為平地。

再來看中國近代的教訓。清朝中後期,人們為了短期得到耕地,採取「圍海造田」做法對珠江三江州灘塗進行墾殖。他們將石塊拋於海中,攔阻上游泥沙,加速灘地淤高。然而,石壩築在江河出海口,侵佔了深水道,造成泥沙淤積,水道越來越窄。大雨時節,由於河流能量不能及時宣洩,釀成水患。

據《東莞縣誌》載:「道光十九年,番禺案犯郭進祥等在南沙鄉之南興工圈築堤壩,約長3、4千丈,據為已有」。由於人工堤壩阻礙河流,「本年4、5、6月三見水災,低下田廬皆成巨浸,加之東南兩江盛漲陡至,經月始消,田禾浸沒,黎民阻飢」。面對水患危機日增,道光年間嚴加整治,對在海口築田加以限制,規定「沿海之番禺、順德、香山、新會等縣」嚴禁報墾沙坦。

四、加重赤潮危害

人工攔海影響了河流三角州的漲潮落潮,陸地積蓄的營養物質會在短期內向海洋釋放。如「圍海造田」用來養殖,則基塘中大量有機質和氮磷鉀等營養物質,隨退潮流入海中,使沿海的藻類植物過度繁殖,出現「赤潮」現象,產生有毒物質,威脅到海洋生物的生存,使魚蝦貝類大量死亡。

五,圍海造田改變了自然景觀

我們都知道「滄海桑田」,這個成語是說陸地也是由海洋變來的。但是這個變化非常漫長,自然界存在應變這個改變的能力。但是,如果這個改變是劇烈的,自然景觀被嚴重破壞,那麼,大自然就無法應對突然的變化,積蓄的力量就會釋放,從而對沿海人群造成危害。

由於「圍海造田」和過度砍伐,中國天然紅樹林面積己由50年代初的約5萬公頃下降到目前的1.5萬公頃,70%的紅樹林喪失。紅樹林的大面積消失,使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處於瀕危狀態,許多生物失去棲息場所和繁殖地,海岸帶也失去了重要的生態防護屏障。

由此可見,「圍海造田」雖然短期解決了土地緊張問題,但是生態功能沒有了,人類的經濟與社會也無法保障。鑑於許多重大教訓,以「圍海造田」聞名的荷蘭,也不得不將已經圍起來的土地「還淤、還濕」,他們考慮的是自然生態系統的功能不能因為過多的人為干擾而破壞。

在巨額商業利益面前,沿海濕地面臨著不斷被蠶食的危機。我們呼籲停止無止盡的「圍海造田」,以法律形式保護沿海灘塗濕地和自然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天然濕地。如大面積濕地被瀝青、水泥或者高樓大廈覆蓋,恢復濕地就非常困難了。我們不能等到在自然懲罰(如海嘯、洪水、赤潮)到來的時候,才考慮給自然生態系統讓地盤。這樣的教訓太慘烈了。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8年3月11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