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17日
摘錄自2008年4月16日聯合新聞網東京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全球缺糧使日本又拿了個第一,很不是味道的第一:第一個奶油缺貨的工業化國家。
數十年工業化、食物自滿、與日俱增的進口、與日俱降的自足,是日本傲人的成績,如今頓成弱點。糧食危機對開發世界可能有何影響,倚賴全球糧食市場極深的日本是活教訓。開發中的亞洲,尤其中國和日本,可以從日本的工業化歷史看見,經濟發達產生一個肉食中產階級,對食物需求有什麼衝擊。中國每人今天的食肉量每年50公斤,是1980年代兩倍。日本50年前即達此數。
日本人口數目遠遠超過其農業所能支撐、農業人口老化且滿腔不滿、糧食自給率偏低而人民胃口已習慣進口食物。其他開發國家可以從這樣的日本看見全球糧食短缺對他們自己可能的影響。日本曾是糧食出口國競相討好的首要買家,但新興經濟體需求劇增而加入競購行列,日本的優勢已經消失。比奶油短缺更驚人的是歷史悠久、組織紮實的日本乳品工業受創如此既速且重。兩年前,日本春季牛乳產量過剩,除了棄置一千公噸,北海道乳農在火車站外一箱箱免費分送。 日本富裕,尚無饑荒、搶糧之類社會騷動之虞,但高盛經濟學家指出,日本有個走向偏高食物價格的長期「結構」移轉,這移轉現在顯示效應堪驚。
問題根源是全球小麥和玉米庫存的歷史性低額。全球小麥和玉米只剩一月庫存,世界糧食系統失去了緩衝防摔的墊子。財富不保證你能置身世外。
日本也是全球糧食市場動盪的受害者。中國逐漸成形的中產階級愛喝咖啡,全球原有的咖啡貨源不足以供應,越南農民眼尖瞄到商機,於是改種這種「現金作物」,胡椒出口量因而大減,賣到東京麵館的胡椒已漲價將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