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台灣新林業】種對樹顧山頭 龍眼果園變森林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發現台灣新林業】種對樹顧山頭 龍眼果園變森林

2016森林日專題:發現台灣新林業系列報導(上)

2016年03月21日
本報2016年3月21日台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前言:森林生態系提供了伐木造林、森林遊樂、國土保安,以及碳匯、涵養水質、調節微氣候、提供野生物棲地、生物多樣性等眾多無形功能,這些都是森林生產的「產品」,也屬林業範疇。
台灣森林覆蓋率佔國土面積60%以上,自1991年全面禁伐天然林後,林業隨之式微,但為滿足木材需求,轉而使用其他國家的原始林。面臨林業人才、技術、機具的斷裂,一旦發生能源危機或氣候變遷,無法進口木材,是否有國安考量?使用東南亞的原始林,其環境成本及代價該如何計算?
台灣無法迴避林業經營與保育之課題,當代發展出的森林經營手段,能否取代過去毀林式的伐木方式,達到森林永續利用?藉著3月21日國際森林日,本報透過幾個「小林主」(註1)的故事,與讀者一窺台灣新林業的可能。
921大地震前種下的台灣肖楠,如今已長成大樹。攝影廖靜蕙

921大地震前種下的台灣肖楠,如今已長成大樹。攝影:廖靜蕙

提到造林過程,景觀業者黃榮堃露出大大的笑容,在園區工寮內,他一邊泡茶,一邊訴說這段歷史。初春之際,台灣中部仍壟罩在20℃以下的低溫,春雨綿綿更添寒意。早春時分拜訪這座位於台中太平頭汴坑的森林,路邊的台灣肖楠是1999年921大地震前種下,如今成了樹型優美的大樹,招呼著來客。

不過,他父親早於1988年就買下這塊0.6公頃的林地,剛開始是果園,歷經林肯大郡、九二一大地震,尤其是以及2004年的七二水災,帶給頭汴坑極大的傷害,讓他父親體會到森林不僅止提供經濟效益及景觀,在水土保持上更扮演重要角色,逐漸建立山林撫育與保育的概念。

從龍眼樹到台灣肖楠

今年天氣夠冷,園區內的青楓葉子轉紅了,他笑說,這裡就可以賞楓。當初父親為了讓孫子有一片土地四處跑舒展身心,買下這片荒廢的龍眼果園,並將疼愛孫子的情感,轉化為整理這片果園的力量。只是一年忙下來,收益比不上付出的心力,光是肥料的錢都不夠,過程的辛勞更不用說,況且用藥資材也都有破壞環境的疑慮。

青楓的葉子轉紅了,黃榮堃笑說,這裡有可以賞楓。攝影:廖靜蕙

青楓的葉子轉紅了,黃榮堃笑說,這裡可以賞楓。攝影:廖靜蕙

五年後,黃榮堃試著在龍眼樹的周邊種植自己喜歡的樹種小苗,以肖楠和楓香為主,他沿著路邊種樹,慢慢有些成果之後,試著向父親解釋種樹的好處,希望能以造林樹種替代掉這些果樹,但老人家相當不捨。

「會結果、收成的果樹,又這麼大棵了,為何要換掉?」面對父親的質疑,他只是持續買樹苗回來種,3年後長大了的林木,讓園區更加綠意盎然。

1997年林肯大郡倒塌事故,由於肇因於房子蓋在順向坡,使得國家開始重視山坡地保育。1999年政府以20年60萬獎勵金推動「全民造林計畫」,他把握機會藉由補助款的誘因說服了父親,於是果園變身為森林。

「原本這一區都是檳榔樹,大概400、500棵,」他指著已成林的台灣肖楠說,「再上去整片都是龍眼樹,約100棵。」現在已不見蹤跡,無法想像這裡曾是果園。

與孩子們共同造林的回憶

黃榮堃說,造林必須持之以恆,經營管理也可以營造層次。攝影:廖靜蕙
黃榮堃說,造林必須持之以恆。攝影:廖靜蕙

坡地造林靠的是毅力,剛開始投入很有成就感,但必須持續不輟;「很多人兩三年後就膩了,沒有耐力持續經營。」園區內的林木都是假日時,孩子們到此勞動服務的成果。黃榮堃說,「你看到的一草一木,絕對不是偶然,都是一棵一棵種出來的。」

沿著園區內的森林小徑散步,多的是廢棄物利用、就地取材的木頭、輪胎步道,除了台灣肖楠,園區內以大葉桃花心木、杜英為主要樹種,每一棵樹都有回憶。他的姪子長大後常常想回來,就是念著曾經投注在這片山林的勞力與心意,常常說,「舅舅,種這一區時,這些樹都是我扛過來的!」

這片森林營造出層次感,有些地方必須常常維持它們舒服的空間加以整理,有些地方就是要讓它自然發展,「就是可以偷懶一些」說罷,黃榮堃哈哈大笑。他利用路邊一個轉角或零碎的空間,當作工作檯,堆積著資材、器具,顯示著林業經營並非什麼事都不用做。

善加利用清理的枯枝倒木所剩的木削,煙燻來驅趕蚊蟲。攝影廖靜蕙

善加利用清理的枯枝倒木所剩的木屑,煙燻來驅趕蚊蟲。攝影:廖靜蕙。

一般民眾或許認為森林本來就這樣啊!他認為並不盡然,他的原則是盡量維持自然樣貌。不過,他的工作經驗告訴他,即使營造了舒服的空間、良好的景觀,讓人們享受,但是後續的維護管理不能少,這個道理也適用在森林的經營管理。

他常常面臨交出了令業主滿意的漂亮空間,但是半年、一年後,卻收到對方來電說,不解何以變樣了。這種案例太多,他以此警惕自己,既然創造了這個空間,就要維護;每逢假日就前來維護管理,才能保持良好的景觀。

適地適種  增加存活率

造林第一件事就是找水源。他們跟前面的聚落人家學習引山泉水,從水源頭到園區約兩公里長,引水工程都是自己花錢。除了拉管線,黃榮堃還做噴灌系統註2。不過,台中市農業局認為只要選擇對的樹種,並不需要這項設備。

森林提供了眾多生態服務功能,透過經營管理得以永續,這也是台灣新林業的契機。攝影廖靜蕙

森林提供了眾多生態服務功能,透過經營管理得以永續,這也是台灣新林業的契機。攝影廖靜蕙

「說來有點心酸,山坡地水源最難取得,水不會如你的心意,在園區內迸出來,必須想辦法引水進來或抽上來,有些地方沒得抽、沒得引,就得想辦法承接自然的雨水、露水。」黃榮堃說,剛開始小苗每棵都要澆水,小苗蓄水量比較小,3~5年後成了中型的樹,往土地扎根、吸收水分的能力也增加了。

依據台中市政府農業局資料,中部適合造林的時間是1~5月,1月開始有春雨,7、8月有颱風,颱風季甚至持續到9月,10月逐漸進入旱季。

不過,園區內至今仍有一塊小區域需要引水。他說,樹種佔很大因素,政府雖提供造林戶種植樹種的建議,但應先在區塊上篩選出適合樹種,增加存活率,免得造林戶做白工。

「對我們愛樹人而言,看到樹木生命結束真的很傷心。第一年死,可能滴一滴淚,第二年死,是兩行,種了十幾年的樹,例如去年沒有下雨,澆水都來不及,更是傷心!」他說,此地是砂岩層、土壤薄,表面土壤可能不到30公分接著就是砂岩層。長大了的樹,根系滲透到砂岩層,旱季不但表土沒有水分,連砂岩層都缺水,此時澆水只留在表土,無法滲透不到砂岩層。他多年造林的心得是:「和20年60萬獎勵金相較之下,一開始提供造林戶輔導更重要。」

目前台中市政府積極輔導小林農林業經營管理知識與技術,聚集租地或私有林造林主,期待收集小林主意見,一方面建構中部林木撫育的知識系統。對於林農申請造林獎助之初,擬引入中部的造林專家,協助願意接受造林輔導者,給予六年的經營規畫建議;除深入林地建議種植樹種,還能結合林主林業經營目標,提供輔導經營管理。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承辦人員林雨璇表示,森林生態系提供眾多服務功能,無論造林伐木、森林育樂或國土保安。私有土地小林主的面積都不足以依賴林業獲利,卻有機會以枝條樹葉,提供義務教育美勞課程資材或藝術創作,包括收購枝條替代義務教育中塑料材料,補貼林主撫育成本,既能創造經濟效益,也比較永續。(系列報導,繼續閱讀下篇

造林水源篇

Q1.造林水源怎麼來?

A1、適地適種,自然情況下水源少的地方種植耐旱樹種。
2、配合當地雨季種植,林木在剛種植時,因為根系尚未展開,需要比較密集的水分供給

Q2.為什麼不建議造林戶牽水管與裝噴灌設備?

A.只要樹種種得對,除非多年連續乾旱,否則,人工林只有在造林之初需要密集水分供應,而這原可配合雨季種植來克服;為了提供林木水份遷管線,只會徒增造林成本。

Q3.水源管理還有哪些方法?

A.針對林地管理方面,可以利用天然的水路,營造集水區域,以人工的手段幫生態系截流雨水,讓水停留在林地內久一點,接上水管就可以送到我們想要的地方,不用花錢從溪邊或泉水出口接水管。(資料來源:台中市政府農業局訪談)

註1:台灣廣義的民營林地面積約50萬公頃,占森林總面積24%,每一經營者所擁有的林地大多在2公頃以下,僅能算是微型林業(micro-scale forestry),因此以小林主稱之。

註2:噴灌系統是指在林地或農地內放置水管與灑水器,藉由開關筏開啟可自動灑水來提供作物水份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