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國際回顧:四川地震 災後環境問題待善後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8國際回顧:四川地震 災後環境問題待善後

2008年11月24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撰文:黃苑蓉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中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芮氏規模8的強烈地震,地震強度震度超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截至8月18日12時為止,已有69225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緊急撤離安置1514萬餘人,累計受災總人數4554萬以上。

地震發生後,災民馬上面臨基本生存安頓及爆發傳染病的威脅,急需安全的飲用水、廢棄物處理、妥善的臨時收容處。災區同時形成至少13個堰塞湖,逾20座水庫受損,其中唐家山堰塞湖一度瀕臨潰壩邊緣,經緊急移除下游的放射性物質與化學物質,以及撤離居民,最後釋放湖水解除危機。受地震影響的岷山山系則有近20個大熊貓保護區的交通和保護設施損毀,四川臥龍熊貓繁殖基地正在籌劃重新選址規劃重建。

火災、毒氣洩漏、水污染、輻射、垃圾……

四川災區農業嚴重受損(圖片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震災區是中國高危險行業相對集中的區域,有上百家化工企業,目前有76%的化工企業處於停產狀態,但仍有部分小型化工廠暗中開工,造成極大環境與安全隱憂。另外,在救災過程中大量使用沖鋒舟、大型駁船和其他工程機械,導致民生用水水庫石油類污染超標,飲用水安全受威脅。

雖然四川沒有民用核電廠,卻有許多軍事與核子研究設施。這些「核設施」和「輻射源」,包括核電廠、原子爐、生產核燃料和處理核廢料的工廠,以及用於科研、醫療的核材料。中國設計核武器的總部就設在綿陽,製造鈽的工廠設在廣元,兩地皆是此次地震的重災區。地震發生後,中國軍方立即派軍隊保護核子基地,中國核子安全機構也通知職工準備應付發生環境緊急情況。

地震共震垮530多萬間房舍,其中四川災區倒塌以及毀壞房屋就有440萬間,中國每年建設施工所產生的建築垃圾大概是4千多萬噸,而四川地震,一次就震出了3億多噸的建築垃圾。建築垃圾需要大片土地堆放,估計每10萬立方公尺的垃圾,需要6萬平方公尺的堆放場地。如何把建築垃圾作資源再利用,又是一個新的課題。

天府之國幻滅:貧窮、糧食、文化浩劫

四川地震造成無數房舍毀損。圖片來源:中外對話地震震垮了許多人的家園,也讓偏遠村莊的超過140萬居民重回絕對貧窮困境。有1萬多所學校在地震中嚴重損壞,其中有7千所左右完全倒塌,數百萬名學童的教育受到影響,600多名兒童失去雙親成為孤兒。目前災區仍需要臨時教室、衛生設施、安全飲水、書本和電腦等學習用具,以及心理諮詢人才等資源。面對即將來臨的冬天,四川省要求災區地方政府確保災區群眾安全過冬,並發動社會向災區捐贈取暖設備、燃料等禦寒物資。

同時,四川省是重要的種子生產地區,為全中國提供20%的水稻種子,但地震同時使稻田、蔬菜供應、畜牧受到嚴重影響。耕種期延誤,加上農藥、肥料、農用工具和灌溉用水短缺,受災地區下一季收成可能減少10%至50%。農業損失高達400多億人民幣,3000多萬農村人口生活受到影響,預估需耗費3至5年重建。

關於文化古蹟方面,四川省共有65處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遭受不同程度損失,許多已全部垮塌或面臨垮塌;世界文化遺產地「都江堰•青城山」遭受巨大損毀。此外,初步統計四川省範圍內近60多家博物館、文管所、紀念館及文物庫房受損。另外,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北川,因地形因素延遲了震後的救災行動,使這個少數民族瀕臨滅絕之苦,有2萬多人在地震中喪生或失蹤,占羌族總人口的10%。

災後重建 朝生態修復邁進

四川省環保局表示,災後環評要綜合考慮企業的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環境效應,絕不讓污染項目成為災後重建項目。四川彭州市將開展創建生態創建工作,力爭到2010年達到中國省級生態縣的創建標準,2011年達到國家級生態縣標準。重災區的什邡市在重建過程則中堅持「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先後拒絕了一批水泥和硫酸生產企業投資。什邡市災後重建招商引資將注重新材料產業、光伏產業、汽車配套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進,在災後重建中實現產業升級換代。

地震後由於自然生態系統遭受損壞,中國學者建議,震區生態修復應重點考慮解決社區發展和生態保護矛盾的「替代生計」問題。若生態退化沒有超過生態承受極限的地方,可借助自然力恢復,人工恢復應為輔助措施。震區有自然保護區的地方宜優先安排項目,實施生態修復,帶動震區其餘地區的生態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