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珊瑚學者聚集墾丁 接連四天研討 激盪保育方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亞太珊瑚學者聚集墾丁 接連四天研討 激盪保育方案

2014年06月27日
本報2014年6月27日屏東訊,林育朱報導

於墾丁召開的2014亞太珊瑚礁研討會26日邁入第4天,各國學者與NGO輪番上陣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希冀在討論中激發出更多如何有效保護珊瑚礁的火花。

資料畫面。圖為東沙環礁外圍的健全珊瑚群聚,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星學者:有機氮對珊瑚更有利

來自新加坡大學女性學者S. Lai提出他們在實驗室以海草顆粒餵食活珊瑚的結果,發現活體珊瑚不僅攝食這些打碎的海草顆粒,並且從中吸收獲得氮源。

Lai指出,從海草顆粒獲得的有機氮源,較無機氮源有利珊瑚活組織吸收,而通常無機氮濃度過高時,也常造成共生藻和珊瑚之間的關係失衡。然而她坦言,實際自然環境中珊瑚利用海草的情形如何,還有問題懸而未決,包含:自然界中水體裡的海草顆粒濃度有多高及珊瑚攝食植物後消化效率有多高,都是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馬學者  研究紅樹林與珊瑚礁能量傳遞

無獨有偶,馬來西亞的Chia Ming Lau則是利用偵測各種食性魚類(包含:肉食性、草食性、雜食性等)和甲殼類體內的同位素碳-13和氮-15,希望理解紅樹林和珊瑚礁兩個系統的能量是如何互通有無。

在一些東南亞海岸,岸上紅樹林、水下珊瑚礁是很特殊的生態系組合,因此他們迫切瞭解兩個系統間的連結機制。初步實驗結果證實,主要是肉食性魚類體內能夠偵測到來自紅樹林和珊瑚礁的氮源和碳源,Lau提出解釋,認為肉食性魚類在珊瑚礁攝食後,到紅樹林棲息,因而促成兩個生態系能量的交流。後續,研究團隊也將針對珊瑚礁是否以珊瑚黏液(mucus)作為某種傳遞能量紅樹林的途徑。

上述證據要實際扣連到真實狀況還與有許多失落的環節(missing link)代解,然而再次凸顯生態系的環環相扣,並且反映出我們對於生態系之間扣連關係的所知甚少,在實際進行珊瑚礁保育時,也可能造成思考管理策略的疏漏。

面對海洋酸化  夏威夷學者透析珊瑚礁適應力

目前珊瑚礁所面臨的威脅除了來自在地的過漁、開發,在全球尺度上則是面臨暖化和海水酸化。

相較於其他在地威脅,除非各國達成共識降低或減緩碳排,實際上人類幾不可能協助珊瑚礁面對暖化或酸化,珊瑚只能仰賴適應來面對這個困境。來自夏威夷的Christopher P. Jury透過他的實驗,希望為保育人士或學者帶來一些希望。

Jury在夏威夷的不同海域採集數種珊瑚,針對它們的高溫或酸鹼值耐受度進行試驗,發現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海溫升高攝氏3度,pH為7.7),部分珊瑚物種,例如:表孔珊瑚或鹿角珊瑚,都還是能夠生存,並且從不同海域採集來的同種珊瑚也可能表現不一,顯示後天環境確實影響珊瑚適應溫度或酸鹼值的能力。

巴布紐幾內亞  航運威脅珊瑚生存

黃色為貨輪航跡澳洲EcoStrategic Consultants的Steve Raaymakers則提出其他觀點,認為珊瑚礁,尤其位於珊瑚大三角的礁區,必須面臨著因為國際航運所帶來的威脅。

他以巴布紐幾內亞堡礁為例,向聽眾解釋道,由於繁忙的國際航運,觸礁、漏油、貨輪傾覆事件都在危急這個生物多樣性僅次於澳洲大堡礁的生態系。觸礁貨輪不僅撞壞珊瑚,使珊瑚變成不穩定的碎石,不利珊瑚幼苗附著,也造成遮蔽效應,使下方的珊瑚開始白化;另外,貨輪漏油、或是貨物傾覆都輕易造成海域污染,他舉例,載滿蔗糖的貨櫃傾覆就曾造成海域營養鹽濃度提高,進而可能使藻類增生。

巴布紐幾內亞堡礁長度可延伸至1500公里長,這裡記錄到超過500種石珊瑚、44種紅樹林物種和14種海草,物種之豐甚至勝於澳洲大堡礁,卻始終缺乏有效的保護。澳洲大堡礁目前由UNESCO列為世界遺產之一,由國際海事組織(IMO)劃定為特別敏感海域(Particular sensitive sea area,PSSA),並且禁止國際航運。

巴布紐幾內亞超過80%以上的居民仰賴直接從自然環境中獲取資源維生,而非我們所熟悉的貨幣經濟,可想而知,珊瑚礁生態的衰退對於此地居民的影響。Raaymakers提出,目前國際航運越繁忙的地方,卻也是珊瑚礁生態系最豐富之處,包含馬來西亞、印尼等,而因為來自新加坡和美國的壓力,使得在珊瑚大三角內的劃設特別敏感海域困難重重。

Raaymakers認為,目前可透過配置領航員、設置固定航線及強制登錄和報告等,減緩此地受到的威脅。而針對整體珊瑚大三角,則應該立即檢討和回顧觸礁事件及其危害、建立受損事件監測機制(包含生態和社經方面)、觸礁事件資料庫(Database)和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