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城市】誰才是道路的主人?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好城市】誰才是道路的主人?

2009年06月15日
作者:廖桂賢

編按:台灣人生活在令人喘不過氣的城市已經太久!這些擠滿人、被無數水泥覆蓋、少見藍天的城市,有沒有解藥可醫?人人推崇歐美城市規劃,但什麼樣的城市才能讓人「怎樣都要住下來」!本週一連5天,我們將推薦您《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一書,邀您藉由其中精彩片語,來找尋修復台灣城市的靈感!

迦納阿克拉的街道定義隨著車速不同,在「路」與「市場」間不斷切換;攝影:廖桂賢「道路是做什麼用的」?許多人會回答:給車用的。不管是不是交通規畫專家,你我從小就耳濡目染,知道交通順暢是重要無比的交通課題;也知道人車分流、有秩序的暢通道路是所謂現代城市的象徵。

但是,現在許多歐洲城市雖仍盡力避免交通大阻塞,但也不打算讓車輛在市區道路上太順暢地通行,而且還要讓車流與人潮混在同一條道路上!

這不是走回過去交通亂七八糟的回頭路嗎?

沒錯!人類社會雖然一直向前走,但在社會、環境背景改變之後,偶爾也會發現某些過去被認為是落後的現象和做法,不但不落後,還很進步。

就拿騎自行車這件事來說吧,那些在中國城市中大批的自行車潮,過去看在進步世界的眼中是落伍的,但現在,哪一個想要節能減碳的城市不大力推廣自行車通勤?

過去,街道上人車混雜、拖慢車速的現象也被視為落伍的,而現在,專家卻發現人車混流才是交通安全的上策。

在永續城市規畫的課題上,現代城市可以向過去學習的地方其實不少。而過去既然早已看不到,那些還存在於歐美地區以外的都市交通現象,就可以是靈感的來源。

隨著車速 車道變形成流動市場

2008年,我到西非的迦納走了一趟,如果問我那兒的道路是做什麼用的?我會回答:給車和市場用的。

在迦納塞車不再無聊,從水、零食、魚肉蔬菜等在車陣中都可買得到;攝影:廖桂賢迦納的首都阿克拉(Accra)就像世界上許多城市一樣,極力朝向現代化發展,城市中有著許多充滿車流的筆直道路;但是,與我們所熟悉的現代城市不同,與車潮共享車道的還有流動攤販。

這些流動攤販不只在一個定點做生意,他們把商品頂在頭上、四處遊走,擁有超強的移動力,是貨真價實的流動攤販。為數龐大的攤販不但在人群中遊走,更在車潮中流動,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一個像變形蟲一樣的市場。

當道路擁塞、車速放慢時,小販們一個個伺機滲入車陣中叫賣;當塞車紓解、車速回升時,小販們就退回到路旁。

流動市場就這樣不斷變形著,街道的定義也隨著車速的不同,在「路」與「市場」間不斷切換。這樣的現象之所以存在,也是拜阿克拉嚴重的交通阻塞之賜。

對許多經常塞在車陣中的駕駛與乘客而言,塞車也不無聊了,甚至還是買菜、添購日用品的最佳時機,因為從飲用水、零食、魚肉蔬果,到報紙、手錶、西裝等,在車陣中都可以買到。

而且最省事的是:你不用去市場,市場自己會來找你。

當我身歷其境時,非常擔心這些流動攤販的安危,暗暗希望他們不要冒生命危險在車陣中討生活,就像擔憂台灣車陣中賣玉蘭花的人一樣。

但話又回來,為何我們的直覺反應是希望攤販退出危險的街道,而不是希望車流放慢速度、讓街道不再危險呢?誰說道路就一定得讓汽車飛馳?誰說汽車一定就該是道路中的老大?

人車混流 馬路不再如虎口

我們的現代城市已經將太多的空間讓給了汽車,而且為了車流順暢,將人車分流,於是隨意穿越馬路不但危險,還不符合公民道德。但是當車子愈來愈多,行人所分到的空間也愈來愈少;當車子得以愈跑愈快,街道也愈來愈危險。

於是馬路成了如虎口,在街道上嬉戲會被爸媽罵,愈來愈多人發現都市不適合人居了。

過去想盡辦法讓汽車在城市中暢快地通行的許多歐美城市,近幾十年來反而卯盡全力來降低車速、讓汽車不要暢行無阻,以保障交通安全。

其中一個重要的策略,就是讓車與人的空間界線愈來愈模糊,讓人車混流。

因為許多調查發現,在行人和車輛交錯的路段中,車禍的肇事率反而比人車分流的路段還低了許多,這是因為來來往往的行人迫使車輛放慢速度,因此減少撞人肇事的機會。

人車平權共享一條道路,荷蘭30年前的遠見

從人車分流到人車合流,在這觀念的轉變中,歐洲城市對道路的使用方式也不同了:以前道路主要是給車子用的,車子享有無上的權力,現在的道路則是人車平等共享。

荷蘭,是第一個嘗試人車平權的歐洲國家,30多年前就開始重新設計街道,縮減原有車道,並配合植栽、路樹、花圃等細心的設計,讓車輛無法呼嘯而過,被迫減速慢行。

如此一來,行人可以更放心地在街道上行走,小孩子甚至可以在街頭玩耍,荷蘭人稱呼這樣的街道為Woonerf,意思是像庭院般讓人放心行走的環境,台灣則譯為「生活化道路」。

街道人車平權的觀念目前已經傳遍許多歐洲城市。

我在許多德國城市都看到不少這樣的街道,街口設置了標誌來提醒駕駛放慢車速,車輛得乖乖地以不超過時速七公里的龜速行駛。

在許多人潮較多的路段,行人的權力甚至比車子還要大。

部分歐洲城市中商業繁忙的區域,人行道的寬度甚至大於車道,許多街道雖然不完全是行人徒步區,但在設計上有如徒步區,如果沒有那些及腰的短柱或其他裝置來限制車行的範圍,幾乎看不出車道與人行道的差別。

這種設計,正是希望在不排除車輛交通的情況下,盡量提供舒適、自在的步行環境。

在這樣人車不分的環境中,行人找回了尊嚴和路權,再也不用吸車輛的廢氣,再不需費心留意車輛,在安心地散步、逛街、喝咖啡之際,更可以隨意地「闖馬路」;而車輛則只能成為噤聲的小媳婦,要選擇在這樣的環境中行車,就不得不妥協:放慢速度、乖乖禮讓行人。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可說是最棒的徒步城市,她的市中心擁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行人徒步區。荷蘭也不遑多讓,幾個大城市如阿姆斯特丹、烏特列茲(Utrecht)等的主要購物區也已經完全成為行人徒步區。

歐洲城市重新設計了街道的空間結構、調整人車的權力分配後,車流愈來愈不順暢;但是,城市中的車禍事故顯著減少了、馬路不再是虎口、爸媽跟著孩子一起在街頭嬉戲。都市成了行人天堂,愈來愈適於人居。

那麼,在一個住起來舒適的城市中,街道該是做什麼用的?

歐洲的經驗告訴我們,街道應該多功能的使用,除了交通,還可用來逛街、遊戲、吃飯、喝咖啡......

這樣看起來,迦納阿克拉的街道同時兼具車道和市場的功能,在本質上其實一點兒也不落伍呢!

《好城市 怎樣都要住下來》小檔案

作者:廖桂賢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4日

《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系列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