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回顧:捍衛環評 環保署長不惜下台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3回顧:捍衛環評 環保署長不惜下台

2004年01月19日
策劃:環境資訊協會

高速公路縮短了城市之間的距離,然而,在沒有交流道經過的地區,卻被打入「過路」的命運,也激起「過路」地區居民的反彈。9月13日坪林鄉所舉辦的公民投票即是此種反彈下的結果。前環保署長郝龍斌基於環保署的職責與對專業的堅持,反對行政院主張舉辦坪林交流道諮詢性公投,於去年10月6日卸職下台,是繼林俊義前署長因為阿瑪斯號油輪事件辭職之後,在陳水扁總統任內因故辭職的第二位署長。

回顧坪林交流道的設置,原本就是一項政治妥協下的產物。北宜高速公路在當初的規劃並沒有這個交流道,而是在地方人士的要求下以行控中心專用道的名義設立,埋下了當時的紛爭。

事實上,坪林交流道之爭,可說是將高速公路的缺點曝露無疑。高速公路沿線經過卻未設置交流道的地點,幾乎等於從地圖上消失;交流道也可能加速人口和產業外移,集中在幾個都會區中,而形成所謂大者恆大的現象,因為「便捷」的公路,造成客人不願留宿的情況更是常見。但是,不設交流道等於沒有,設了還有機會,對生意人來說,這可是攸關生死的大事,怎能不採取行動?這也是高鐵從原本的北高兩站演變到現今7站的原因之一。

由於坪林交流道的開放,除了影響大台北地區的水源品質外,以公投來取代環評,也讓所有的專家質疑政府決策的品質和態度。尤其遭逢總統大選,更是將地方的意見,演變成全國性的政治議題。郝前署長雖非民進黨籍,不需替民進黨的選票負責而屈就於地方的民意;但游院長對外發言:「菁英政治如果過度狹隘地發展,等於不信任人民有能力進行判斷」也著實不夠厚道。

不過,針對郝龍斌所捍衛之「專業」,環保團體亦有不同意見。有環保團體認為,現行所謂的「專業環評」,功能常等同虛設,淪為替既定開發行為背書的橡皮圖章,一點都不「專業」。

菁英政治與一般民眾需求之爭,或許等到台灣民眾能夠更成熟的溝通時才能有改善,郝龍斌的堅持,使得此問題更為突顯。然而,郝前署長堅持請辭,降低了坪林交流道開設的音量,大台北地區的水源因而得到保全。同時,也留下政務官為政策負責的典範,值得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