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告的另類觀點2:環境價值與國家公園改革 (二) | 環境資訊中心
林益仁

馬告的另類觀點2:環境價值與國家公園改革 (二)

2002年09月16日
作者:林益仁(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環境價值理念的轉變

環境價值理念的轉變與社會型態的變遷很難脫離干係,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問題是政府當局與學界往往很少做此思考,回顧台灣自然保育與環境保護的道路,早期最常聽到的就是「跟上國際保育的潮流與標準」之類的話,無獨有偶地,學界努力引介的正是這些看似放諸四海皆準的國際保育原則與專業技術,似乎「國際」就代表一個普世通行的準則,「專業」就擁有無上的權威,而絲毫不去考慮這些準則背後允其產生的社會脈絡,以及專業所忽略掉的未知文化因素。



然而,從環境主義的流派分歧與國際上南北陣營(即,發展中國家與已發展國家)的政治爭議層出不斷的現象來斷言,我們很難相信有一套普世通行的環境價值觀存在。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有一些主流的環境價值觀存在,但是同時必須注意世界各角落的確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環境價值體系,這些體系跟該社會的民眾生活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缺乏對當地民眾參與的重視



近年來,在台灣的自然保護區制度的檢討中,經常都會提到美國國家公園的管理制度傾向於排除式(exclusive)的管理模式,並且將美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指涉為「無人公園」,意味著國家公園的管理由於過度偏向野生物與自然景觀的保育,而忽略了對當地居民參與的重視,以及社會、人文以及經濟面向的關注。這樣的批評當然有其正當的一面,但是衡諸美國國家公園體系形成的歷史,這樣的看法又似乎太過簡單,主要是因為整個體系的形成過程,正如地理學者Benton and Short 所言,不僅見證了「美國長遠且複雜的歷史」,同時也突顯了其中深受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技術力量牽制的國家公園意識型態,其背後是「充滿爭辯、多元以及衝突的歷史過程」。簡單來說,美國的國家公園體系與價值觀的形成,並不是一句「無人公園」的模式可以輕言帶過的。



多元環境價值觀

以下,我將簡單介紹這個體系形成的歷史以及衍生出的多元環境價值觀,分別是:一、空間的保存與國家認同;二、神聖地方與歷史記憶;三、公園管理處與羅斯福新政;四、都市公園與大眾需求。



1.空間的保存與國家認同



大約是在十九世紀末的美國,由於西部的逐步開發與工業化,引發了當時帶有濃厚浪漫主義與超驗主義色彩的知識精英心生憂懼,他們以尼加拉瓜瀑布過度的商業化為例,呼籲當時的社會正視「自然奇觀」被毫無節制地利用或甚至破壞的事實,於是展開了一連串的社會運動,且在John Muir 以及Gifford Pinchot以及其它環保人士的努力不懈下,促成了美國國家公園的發軔,黃石公園與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於是分別成立。我們了解,美國國家公園的出現與背後的價值理念,有它的社會發展背景,除了工業化的因素造成部份美國知識分子的憂慮,歷史學者Alfred Runte 更指出美國國家公園的設立與一個年輕民主國家的國家認同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比起歐洲雄偉的大教堂與無數的文化遺產,年輕如美國顯然僅能瞠呼其後,大嘆不如,然而美國人卻不以此為不足,反而在豐富的自然奇景上找到了足以象徵美國人國家認同的元素。從John Muir的詩集中,我們可以充分地感受到這種情懷,例如他提到了落磯山脈上的高聳參天的巨木,儼然最適合崇敬上帝的野地教堂。這是美國土地上相當獨特,足以跟地狹人稠的歐洲母國彼此區別的特色,也因此成為建構美國國家認同的最佳題材。國家公園立刻成為美國可貲美歐洲皇室頭上所穿戴「皇冠珠寶」的貴重寶貝,浪漫主義精神所突顯的「超越感」(sublime)也在此表露無疑。



整體來說,在這個國家公園的草創時期,透過空間的保存來落實某些知識精英的價值理念,諸如浪漫主義以及超驗主義對自然的想像(如荒野與超越感等),這個部分同時又勾喚起新大陸的美國國家認同,因此獲得了社會的支持,這整個過程無非是美國國家公園制度發跡的重要特徵。 (200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