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寮山區的水梯田最近陸續收割了!來自台北市區來的台大穀雨社學生、宜蘭大溪國小教職員等志工,不論是田間麻瓜或熟手,陸陸續續前來幫忙,在晨暉映照的金黃稻浪中,收起褲管、腳踩田水,揮汗舞動鐮刀,重現昔日聚落人多時,社區一家眾人前來湊手腳的榮景。
為了避免田埂乾裂崩坍,這裡的水田從不放乾,讓一些有割稻經驗的志工開了眼界。其實,新北市的三芝、石門、雙溪、貢寮等地,其實過去有不少水梯田地景,但隨著農業產值滑落、年輕人出走打拼、老農體力不濟,水梯田逐漸休耕或廢耕。幸而,逐漸有官方與民間重視到水梯田在生物多樣性與地景上的價值,正設法協助社區,進行一場水梯田復耕的運動。
傳統農法 面臨人力不足
記者日前來到老農蕭榮燦的梯田,觀察到這裡的農民不用農藥,而由於地形上不易讓大型機具進入的限制,也保留了許多傳統的農耕方式。農忙時節才回鄉幫忙的蕭家兄弟介紹說,人力收割是一例,因為不用機械插秧,灑種直接灑在田中,不需用育苗盤;並且過去都還是用水牛犁田。
「至於今年嘛,應該還是會用水牛吧。」「牛牽的犁比較窄,就算只是三分地,也是很費工,不像用機器犁,很快,翻土翻得也徹底,一下下就好啦。」蕭家兄弟略為遲疑的口氣,多少透漏著人力不足,傳統農法恐怕無以為繼的窘境。山區農耕謀生不易,中壯代逐漸外出就業、落戶,貢寮山區裡還在種水梯田的人家,大約10戶左右。也因此,這類獨特的地景也正逐漸消逝中。
守住水田 守住生物多樣性價值
從今年起,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與貢寮人社區報工作室,在自林務局的協助下,啟動一項協助水梯田復耕的計畫。希望透過在地陪伴,讓當地人知道外界關心並願意支持水梯田農業;另外,也著手進行幾項基礎調查,了解水梯田所涵養的生物多樣性價值,作為環境補貼的基礎。
人禾基金會執行長方韻如表示,從「水域生態廊道」來看,水梯田的田水與山區溪流串連,也是從山到海的水域廊道中,重要的小溼地串接點,成為動物們的「緩流」休息區。也因為農家棄用或少用農藥,動植物生態逐漸恢復,許多過去水田間常見的植物如大榖精草、擬紫蘇草等也都回來了。根據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的田野觀察,此地有台灣野豬、白鼻心、鼬獾等雜食性哺乳動物,還有黑鳶、食蟹獴等依賴水域的物種,台灣野兔族群有所增加,灰面鵟鷹、蜂鷹、大冠鷲、鳳頭蒼鷹等都有觀察到。如此水文與森林交會的環境,在近來野溪大量充斥水泥化工程的情況下,更顯珍貴。
林務局保育組技正林華慶過去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服務期間,曾為了保育台北赤蛙,說服三芝農民停用農藥,如今也積極官方資源,再一次投入水梯田的復育工作。去年,先是與生態工法基金會合作啟動陽明山八煙聚落的水梯田復耕,今年,則投入貢寮山區與豐濱的計畫。
林華慶介紹,水梯田和水田一樣是人工溼地的一種,並且還具備了山區水土保持、集水區水源涵養的功能。像中國、菲律賓、印尼都有知名的水梯田景觀,已列入或預備申請為世界遺產,台灣也有自己的水梯田地景,應該予以重視。
他表示,過去保育界較少重視水梯田,但其所提供的生物多樣性服務,其實遠大於過去所想像。如果放任梯田棄耕,回歸成森林型態,其生物多樣性反而可能下降。先民既然已開發墾了水梯田,也在其中創造了人和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好好地保留這種文化與生態樣貌。
他表示,目前正委託學者研究可行的環境補貼方式,讓山區農民經營水梯田所提供的生態價值,獲得實質的回報;方韻如也說,希望未來能發展出與農民契作的方式,讓農民知道,他們辛勤生產的農作,確實是有市場需求的。凡此,都是希望未來持續有人力投入水梯田的經營和耕作。
更多訊息,可參見「貢寮‧水‧梯田」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