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環境與產業復甦 八煙米睽違25年經典再現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結合環境與產業復甦 八煙米睽違25年經典再現

2011年09月05日
本報2011年9月5日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睽違25年,八煙米經典重現,生態工法基金會、林務局及當地村民以祭典慶豐收。(圖片來源:林務局)

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八煙聚落,早年以水梯田聞名,卻因產業結構的改變與都市化的開發壓力而式微。有鑑於農業濕地生態之重要性,3年來經過林務局與生態工法基金會積極復育水梯田,讓消失25年的八煙米,以「救世米」的包裝重現台灣。3日八煙聚落人煙雜沓,聚落以祭典、「辦桌」形式慶祝豐收。

一進八煙聚落便可看到由當地特有的安山石砌成的屋舍點綴其中,潺潺的水聲不曾稍歇,隨著水梯田復育,八煙聚落獨特的資產更添人文色彩。入口處插滿汽球,上面分別寫著「蝦」、「米」、「蛙」、「龜」,代表水梯田的復育讓這些消失的生物回來了。主辦單位在「出張所」(招待所)前搭起舞台,以戲劇方式將水梯田復育後生態的改變表現出來。

「救世米」取「就是米」諧音,意味著米象徵的原始意義,不但養活人們,並且也能維持環境與人的健康。現場主辦單位以救世米做成各色小飯糰,以饗來賓。當地鄰長伯何春福品嘗著飯糰,直誇好吃,並驕傲的表示,這米是在這個空地曬出來的!他滿臉笑容說,25年來沒種水稻了,他感謝林務局積極的協助當地復育水稻田。他說雖然現在還看不到「火金姑」(螢火蟲),但是他有信心螢火蟲一定會回來。「以前村裡沒有路燈,也不用點燈,因為到處都有火金姑!」他也提到基金會種有機米和以前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種出來的米截然不同,「今天吃,覺得很好吃。」

是慈心有機農法發展金會代表致詞。協助當地農民種出有機米的是慈心有機農法發展金會,不但嘗試轉作有機農法,並於每月定期辦理有機課程的教育與輔導。王科長說,水梯田以有機耕作,除了生態以及農業的價值,也是生命價值和意義、也帶動人和人和諧的關係。以前農業社會彼此幫忙,共存共榮的價值也在此重現。

這次八煙收割的稻米,是由苗栗後龍灣寶社區的小型碾米機輾出來的。因為產量少,一般的碾米廠無法受理,灣寶因此伸出援手協助。積極推動有機耕作的灣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箱及農村畫家洪江波也到現場。洪箱讚賞八煙之美,並提到慣行農法轉有機耕種,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土地的肥力才會恢復,維持產量。這段期間必須「熬」得過來,政府若沒有相關的配套,有機耕作的理想很難實現。

推水梯田復耕 林務局研擬生態補貼

水質清澈,讓人忍不住一探究竟。田埂間滿布的土馬鬃隨著季節逐漸轉綠,進入溼冷的冬季,將變成綠油油的地毯。田埂邊的小圳溝,水質清澈見底,讓隨行的夥伴忍不住伸手感受這難得的水質。石牆上的浮圳、利用不同流向創造出三層圳的灌溉系統,農村智慧在此體現。

就是如此豐富的水資源,孕育八煙豐富的生態以及自然景觀,並兼具生產的任務,農委會林務局遂以「八煙聚落水梯田生態復舊與產業復甦研究計畫」致力水梯田復耕,期望藉由社區營造與生態補貼的手段,妥善保存具珍貴溼地生態與重要地景價值之水田生態環境;並針對已陸化或劣化之者進行復育,以恢復原有的生態功能與地景樣貌。

林務局保育組技正林華慶表示,目前正委託台北大學研究團隊研擬環境補貼,讓農民守護環境、維護水梯田自然景觀的價值,也能以價格補貼。

古早脫粒機重現天日。(圖片來源:林務局)這個計畫今年進入到第3年,首度選種台南13號米。由於梯田耕作面積與農路狹小,無法機械化耕作,在基金會的鼓勵下,當地的老農夫決定秉持環境友善的古法,從插秧到收割晒榖,都必須彎腰,過程十分辛苦。

生態工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表示,八煙這個典型傳統的農村,藉由林務局支持,將農村綠化、活化以及當地珍貴水資源的運用推展到最大化,並能結合裝置藝術,將八煙呈現農村之美,推到極致。他直推是了不起的工程。

基金會在八煙進行旱化的水梯田復育,不但向居民承租原先用來種地瓜或休耕的5.5分旱田,重新引入山泉水恢復水梯田,並僱請當地老農及二代年輕人力回流,協助巡田水、糊田埂等工作,將「環境復育」及「產業復甦」聯繫起來,並策展環境藝術及推動有機農產品。未來基金會也將持續「水梯田生態環境調查」、「生態學堂活動與休憩場地的佈設」、「聚落環境整理與產品行銷」、「有機耕作」目標,讓八煙成為最綠意盎然又美麗的農村。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