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轉型城鎮巡禮】山城轉型 議員相挺(一) | 環境資訊中心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山城轉型 議員相挺(一)

2011年09月20日
作者:蔡孟薰

前言

城鎮(Towns),在英國重新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過去曾是人們生活重心所在的城鎮,已不再只是過去歷史、建築或文化傳統等層疊而成的聚落,因適當規模、與環境有密切連結、居民具高度凝聚意識,勇於嘗試等特質,在新時代脈絡下走出了與大都會不同的獨特道路。

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 Channel, BBC)為突顯出現代英倫城鎮的重要性,特別與地理學家尼古拉斯.克雷恩(Nicholas Crane)錄製四部關於城鎮的紀錄片。從城鎮的過去(神話與歷史)、現在與未來展望等視角,逐一探索四個獨具特色的城鎮。托特尼斯鎮(Totnes),恰是這系列紀錄片的最後一部,正在進行式中的轉型城鎮運動自然成為眾人目光焦點。

而在這部紀錄片公開播出後一週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參訪團隊再度造訪了轉型城鎮運動的發源地托特尼斯鎮(Totnes),試圖探索形塑這個城鎮的多元力量。在參訪的過程中,除了專訪轉型城鎮的共同發起人,深入了解這個運動如何建立在地經濟、在地韌性之外,也希望能深入了與居民互動、共同營造托特尼斯城鎮的經驗。此外,我們也藉由訪談在地居民,了解轉型城鎮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透過轉型城鎮網絡(Transition Network)的引介,我們專訪南漢斯(South Hams District)的區議員羅勃.芬特先生,從托特尼斯的背景、面臨的關鍵議題、區議會如何回應這些議題、如何支持轉型城鎮運動並與各方社區團體合作等進行分享,讓讀者了解英國轉型城鎮運動在托特尼斯鎮如何與政治場域相互合作,從公民團體層次推動城鎮的永續發展,或能作為台灣NGO發展草根運動的參考。

托特尼斯鎮背景之一:歷史與現況

根據轉型城鎮托特尼斯(Transition Town Totnes,TTT)的霍爾.吉力摩爾(Hal Gilimore)表示,托特尼斯鎮就神話的角度,可說是英國發源地。遭到木馬屠城後,特洛伊城的殘存者布魯特斯(Brutus)飄洋過海,順著達特河抵達這個離海口9英哩的地方,並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這塊落腳的新大陸為不列顛(Britain),而城鎮的中央大街上還有一塊指示牌,告知絡繹往來的旅客們當時布魯特斯落腳的那塊石頭(Brutus Stone)就在此處。約莫在13世紀中古時期,為了抵禦來犯的維京人,威廉國王在此處築起防禦工事、建起瞭望城堡,監視著達特河上是否有來犯的維京海盜,從那時候起就奠定下城鎮中街道巷弄的輪廓。

托特尼斯鎮長久以來就是個市集城鎮,周遭鄰近的村莊會在此進行農產品、酪農產品的交易
,此外也因為鄰近河口,因此也可透過達特河來輸入來自波羅的海的木材來發展木業,並輸出加工成品等等之類的貨物。可說托特尼斯能自給自足是建立在與周遭鄰近村落的關係,以及倚賴達特河所發展的河口貿易。

但隨著現代化發展,經濟活動越來越集中在大城市,像是托特尼斯這類有長久歷史的小鎮也在這波現代化發展的浪潮下,逐漸淡出主要經濟市場。就托特尼斯所面臨的挑戰來看,在於在地主要產業(major businesses)的沒落。擁有在地主要產業的好處是可以雇用更多的在地人來工作,但現代化加速大都會的發展的浪潮在短短30-40年內便讓托特尼斯過去曾經興盛一時的中小型的生產業成為過去式,而以往50多年前透過達特河(River Dart)將外地來自波羅的海的木頭與在地加工製成的產品運輸進來或出去所發展的在地木業或是倉儲業堪稱是最大的產業,雇用不少在地的居民,但現在已經全都消失。

過去市集城鎮的歷史讓托特尼斯建立起悠久長遠的在地食物文化,而此在地食物文化至今依舊強韌,並屢次獲得英國多項在地食物生產的大獎與認證,但在這全球化浪潮底下仍舊處於持續萎縮的狀態。

羅勃表示,上述發生在托特尼斯的問題,其實也同樣見於在全球各地城鎮,許多城鎮在原本主要的傳統經濟活動沒落後,紛紛透過旅遊業來產生在地的經濟收益,而城鎮大部分所需的生活必須商品也都透過跨國系統輸入。此外,羅勃也表示傳統經濟活動沒落後,在地工作機會大量萎縮,年輕的一代紛紛外移到大城市就業。而年輕人口外移的另一層含義是城鎮過去投資於這些年輕人的教育與技能訓練,隨著外移這些年輕人所擁有的專業訓練與技能也跟著離開城鎮,自然再也無法替城鎮開創新的局面,這層損失是再多的政府經費挹注也無法彌補的。就如同錢幣有兩正反面一樣,在年輕人口外移到大都市就業的現象後,也代表著城鎮年齡結構有趨向老化的現象。羅勃表示從統計來看,目前城鎮人口的平均年齡接近50歲,若沒辦法創造更多新的工作機會,這些現象只會越來越嚴重。

此外,另外值得一提的困境是難以承擔的高屋價。隨著30-40多年前國家鐵路網的舖設,從倫敦到托特尼斯的時間縮短到3小時左右,有越來越多有錢的倫敦客選擇在此購置房產,房地產的炒作讓托特尼斯鎮堪稱有著全英國數一數二的高房價與低平均收入的差異,年輕人若要買房必須要不吃不喝存個18年才有可能買得起。

羅勃表示,托特尼斯並非人間福地,它跟一般城鎮同樣面臨鑲嵌於全球經濟結構性中的困境,而轉型城鎮運動這樣一個解決過度依賴全球市場、石化能源所帶來的問題,並盡可能實現在地自給自足的目標,透過多元方案振興在地經濟,在食物、能源、回收等領域中發展在地的經濟產業,以便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給當地人民參與,減少對外經濟的依靠。羅勃指出透過議會與轉型城鎮托特尼斯(TTT)的合作,日後重建當地工作機會的重點比較放在發展在地能源、在地食物生產、廢棄物回收在利用的產業以及綠色交通運輸(像是輔導成立在地的巴士或計程車公司),這些是托特尼斯未來可以加強發展的綠色經濟活動。

托特尼斯鎮背景之二:前衛的精神氛圍

儘管有上述大環境變遷所造成的挑戰,但托特尼斯鎮卻有著相當不一樣的精神氛圍。自1970年代以降,英國不少環保人士皆出自此地,因此在托特尼斯地區在反基改作物、推動在地交換交易系統(LETS,Local Exchange Trading System)、推動在地食物等領域都領先英國各地。而這樣的風氣或氛圍究竟是從哪邊來的?

羅勃對此表示在托特尼斯西北3英哩左右的達丁頓莊園(Dartington Estate)以及舒馬赫學院(Schumacher College)對於這個小鎮獨特氛圍的塑造有關。以達丁頓莊園來說,在1925由陶樂絲.艾姆赫絲.與李奧那德.艾姆赫絲(Dorothy Elmhirs & Leonard Elmhirs)所設立的達丁頓莊園信托(Darting Hall Trust)所經營,致力於發展全人教育,對於美術、音樂、人道與環境等相關議題有全面的關懷,在每年暑假亦邀請知名音樂家舉辦音樂營,吸引許多歐洲慕名前來的年輕學生來參加。

而舒馬赫學院則是達丁頓莊園信託永續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環。該學院成立於1991年,並按「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一書的作者E. F舒馬赫命名,從根本反省現代線性、著重輸入產出的經濟模式所帶來的衝擊,吸引眾多對於永續經濟設計、永續園藝設計、自然建築設計等議題有興趣的人前來就學。羅勃表示,受到這兩個機構宗旨所吸引的人們相當多,因此造就出托特尼斯特有的前衛氛圍。

而羅勃本身也是受到托特尼斯特有的前衛氛圍影響,因此在11年前移居至此。根據統計,目前托特尼斯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不是在此出生,而這些外來人口中有多達3/4的人搬來這裡的時候就是成年人了。托特尼斯鎮因為各方移入的人皆有類似正向思考、機行動的特質,因此就磁鐵一樣吸引更多對不同生活內容有響往人前來居住。

上述提到年輕人外移的現象因為這個氛圍而有些改觀。近幾年來有許多對於轉型城鎮運動或環境保護有興趣的人逐漸移居到這裡來,人口普查顯示有將近一半外來移入這邊的人就是衝著轉型城鎮而來,而人們因為社區工作與環保議題而特別遷居至算是個蠻有趣的現象。羅勃表示相當期待這些外來人口,日後能對小鎮在進行的各項在地經濟轉型方案有貢獻。(明日待續)

※ 本系列專文感謝農委會林務局、青輔會贊助刊出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