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石梯坪‧港口部落水梯田復育】系列報導之1
【花蓮石梯坪‧港口部落水梯田復育】系列報導之1
2011年10月10日
本報2011年10月10日花蓮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花蓮豐濱海岸的潮水持續著千年不變的律動,從山上奔向海邊的泉水,在投入大海的擁抱前,滋潤著沿路的大地。
為了看石梯坪港口部落復耕的水梯田,9月中旬,一行人從台北搭太魯閣號出發,列車穿梭在忽隱忽現的海岸邊,讓人神往於山海之間的想像。到了花蓮火車站,再轉搭等候一旁的遊覽車朝海之濱出發。而花了這麼長時間搭車,是為了欣賞這片海以及阿美族人運用植物與土地的智慧。
從花蓮市區沿台11線往海邊行,途中經過於31公里處的芭崎,寬闊的視野以及山峰與海層疊的美感,讓旅人停駐腳步流連,也因此東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在此設立的瞭望台,而旅人心靈沉澱之餘,還有幾個店家提供咖啡、小吃補充體力。
2小時的車程,在美景陪伴下,倏忽而過。進入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附近的港口部落之前,一行人先到升火工作室聽簡報,一進工作室,眾人目光就被以山芙蓉樹皮及檳榔樹葉鞘等素材做成、號稱阿美族的LV包所吸引。水梯田復耕的重要推手舒米‧如妮在此說明港口部落這幾年來復耕水梯田的過程,以及參觀水梯田第一次種出來的成品。
有別於林務局推動水梯田復育的其他兩個社區,港口部落結合藝術創作以「水梯田生態環境藝術溼地音樂季」在9月23、24日在升火工作室旁的星空下開演,不但歌詠海稻米的收成,並融合大地、大自然的元素於藝術創作中。
升火工作室可說是藝術村的發源。十幾年來曾因風災而使得藝術家紛紛求去,如今舒米如妮依然維繫著工作室的運作,提供藝術工作者創作空間,並設有咖啡館及民宿。
港口部落也嘗試生態導覽的方式,讓與會者體會不同於把人關在豪華的大型建築量體的度假方式,而能親炙由山與海交織而成的大自然環境與阿美族善用自然資源的部落文化融合而成的景觀中。
而提到阿美族與自然相處之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形容大概是最貼切的了。「阿美族在這片豐富的土地上,一向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就是他們的冰箱。」剛辭掉破報記者工作,到港口部落擔任水梯田復育及音樂季志工的劉美妤被阿美族平和、樂觀的民族風格所吸引,進而成為精神上的阿美族人。
出現在晚餐上的料理剛好說明了這個原理。餐桌上一尾一公尺長的旗魚是當天剛捕撈的,在冰塊上保鮮,切成生魚片很快被眾人分解。鋪滿餐桌的當地蔬菜,很多在都市餐桌上無緣得見,甚至叫不出名字。一行人入境隨俗,以阿美族傳統吃法,不借助餐具,直接以手送入口。舒米如妮擔心來自都市的賓客不習慣還準備了手套。有別於台式料理的湯湯水水,港口部落的飲食更接近食物的原貌,少了油湯以及餐具的使用,更襯出食物的美味。
而這樣的料理精神隔天在號稱阿美族懷石料理大師陳耀忠的餐廳又體現了一次。強調慢食的陳耀忠自創「陶甕‧百合‧春天」慢食餐廳,來這裡吃一頓飯,起碼要留3小時時間,讓味蕾全開體會每道料理的滋味。然而,講究速度的台灣人似乎不太能適應慢食之道,聽陳耀忠說,常有顧客催促上菜的速度,讓他很為難。
現在陳耀忠關掉餐廳,只接受邀約,巴歌浪船屋是有貴客去用餐才會租用的場地。只見芋香紫米飯糰、蔥烤鹹豬肉、野菜蒸蛋吻仔魚羹以及充滿各式蔬菜的蔬菜湯等數十道料理放在不同餐具上,用心擺設。每上一道菜,總引起眾人驚嘆,接著喀擦聲不斷,要先讓視覺飽足,才可以動筷。
海邊豎立著零零星星的民宿,曾經是舒米如妮更堅決要保護環境的原因。這些民宿沒有好的管理措施,排放的廢水直接就流入海裡。應該沒有人能忍受自己的冰箱充斥廢污水,因此舒米如妮也與民宿業者溝通,期待能善盡環境保護之責,永續的環境才能帶來更多顧客。來這裡過夜,也可連絡港口部落推薦由族人經營並且友善環境的民宿。
隔天,一行人在海邊走訪水梯田。港口部落不但種水稻,還復育了大葉田香草及輪傘草兩種水生植物。不久前的颱風沖斷了水路,族人正在修復,然而即使幾個星期沒有水,大葉田香草和輪傘草仍長得好好的。有趣的是,大葉田香草卻因農田使用農藥而曾經消失殆盡,直到舒米如妮耐著性子循著記憶地圖找到種原。
在港口部落的努力下,台11線路旁再度出現延續到海邊的水稻田,雖然還只是小小的一塊土地,卻讓人不禁想像著多年前充滿稻浪的海邊之光景。由舒米如妮發起,結合林務局及花蓮縣政府預備以3年時間復育100公頃的水梯田,再度呈現由海浪、稻浪、水梯田所組成的景觀,而這種種的努力,也將改變港口部落的面貌。(系列報導未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