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可以不一樣】GDP,我們分手吧!(上) | 環境資訊中心

【經濟可以不一樣】GDP,我們分手吧!(上)

2012年06月05日
作者:林奕均

在開始閱讀這篇文章之前,請先思考以下問題:

  1. 經濟(或者說財富)的成長是否等於一國國力或是社會品質的成長?
  2. 假設是的話,以目前財富存在的狀態(土地、資源、貨幣、銀行帳戶、債券或信用貸款...等),你認為這個成長有個上限嗎?
  3. 假設沒有上限,當本國的財力足以買下整個地球,並且沒有任何外力阻擾,也就是只有買家意願能決定買賣是否成立,你認為本國是否該擁有整個地球,得到地球的主權之後又可以做哪些事呢?

這是3個開放性的問題,也就是沒有唯一解答。但每個問題的是或否,有跟沒有都隱含了各種可能的結果,譬如說當我們買下了地球,就可以規定打架挑起戰爭的人通通丟到外太空去,如此一來豈不是世界大同的世界。

「當然沒這麼簡單啦,我知道。」不管是國家或是個人,追求成長進步本身就沒有什麼是與非,甚至可以說它是自然的一部份,就算什麼都不做,物競天擇還是會強迫猩猩變成人類。但很重要的,有一件事需要額外思考: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成長進步到底付出了什麼代價,值得嗎?在你秉持的觀念之外,成長是不是有別的更好的途徑?

也許談這些個問題顯得太過空泛,不著邊際。好,讓我們暫且從哲學的角度切換回現實吧。從一個大家都熟知的經濟成長的老朋友--GDP,慢慢來重新檢視國家與社會進步的本質是什麼。

一、GDP到底是什麼東東?

GDP這個字相信你一定聽過,幾十年來出現在各大新聞媒體、報章雜誌、政見文宣、統計資料...等。2012年初才剛勝選連任的馬英九總統,其最著名的633政見之中,有兩項目標就跟GDP脫不了關係:經濟成長與國民所得,不論目標是否達成,要是沒有GDP,這項政策的成效評估會變得非常困難。最近的新聞中,蘋果(Apple)這家公司的市值才破5,000億大關,超過台灣2010年的GDP。聽到這類新聞,一般人腦中的想法多半是:「開什麼玩笑!一間公司賺的錢比我們台灣所有人加起來還多!」;很少人會想說:「什麼是GDP啊?超過又怎樣?」

GDP是目前我們用來衡量國家經濟發展的指標,但你知道它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嗎?圖片來源:圖片來源:互動百科(http://goo.gl/7kRZM)也就是這樣,只要提到GDP,身處已開發國家、有在看報紙電視、買股票買基金買外幣的各位,應該都能在腦中自動轉換成「國民所得、國家、經濟、成長、蕭條、富裕、繁榮、亞洲四小龍」這幾個相關詞,甚至熟到連調閱大腦中的記憶都不用。這樣也很不錯,當某個觀念可以以很簡單的形式(GDP才3個字)在群體之中使用,那麼溝通的效率以及互相對目標的共識也會加強許多。當新聞主播說到今年的GDP成長率時,你可不會希望他花時間在分秒必爭的電視節目上去囉哩八唆解釋那些數字是怎麼來的。但說真的:「什麼是GDP啊?超過又怎樣?」

什麼是GDP?簡單來說,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引述中文維基百科的第一段話:「國內生產總值,亦稱國內生產毛額或本地生產總值,是一個領土面積內的經濟情況的度量。它被定義為在一個國家地區內一段特定時間(一般為一年)裡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服務的市價。」夠清楚了吧。那為什麼叫做GDP呢?它是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頭字縮寫。Gross 指的是總額;只看產品的價值,不管其最終用途為何。Domestic 是國內的意思,表示產品的生產製造必須發生在國內。Product 當然就是產品,包括各種在市場上提供交易的最終商品和服務。

GDP的算法有三種,分別是從生產面、分配面、及支出面去計算各類經濟活動所衍生的價值的總和。理論上這三種算法的結果應該要是等同的,所以這裡我們只舉支出面的計算方式為例說明。

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
簡寫成 GDP=C+I+G+(X-M)
  • C 是Consumption,也就是消費的意思,通常佔GDP裡最大成份。消費的對象可分為耐久性商品和非耐久性商品;以及服務。舉例來說購買食物、租用品、珠寶、燃料、藥品...等等的消費行為都屬於這一項。
  • I 是Investment ,投資,但這裡指的是較廣義的投資行為,為了商業經營目的而產生的消費行為。例如購買公司設備、開採天然資源,甚至購買房地產也是屬於這一項。而我們一般所想的購買公司債券或是股份,並不會被計算在內。因為假設公司將投資者的錢拿去購買廠房設備,這份金額就會被重複加進 Investment 內,所以我們只算購買廠房設備的那次消費。
  • G 是Government spending,政府支出,例如各項公共建設、服務、公務員薪支、或是產業補助...等等。
  • X 是Export 出口總值,本國所生產的商品賣出到外國的收益。
  • M 是Import 進口總值,因為在前三項(C、I、G)消費行為當中包含購買外國的商品或服務的支出(還記得GDP的定義是「國內生產」吧),所以要在這裡把進口值減去。(註1)

二、GDP是萬能的嗎?

  1. 當然不是萬能的啊!因為「除了神,沒有東西是萬能的」
  2. 因為成長需要一個目標,一個口號,越簡單越好,越能夠團結人民力量。

有趣的是,如果你跟我一樣歲數(不要逼我講啦),會發現近二、三十年來,大家不再是開口閉口都是GDP了。至少會夾雜著其它一些人民更關心的名詞,譬如說失業率、房價、痛苦指數、教育程度、空氣汙染、國小營養午餐費用‧‧‧等等。這表示GDP不再重要了嗎?不是,應該說「GDP真的不是萬能」這個觀念,在一般大眾的想法之中變得更清晰可見了。

GDP的提出者,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賽門‧庫茲涅次(Simon Kuznets)博士在我們對GDP的功能性挑骨頭之前,先稍微來看看它德高望重的家世背景。嗯,GDP可是一位將近百歲的老爺爺了。早在1934年,由諾貝爾獎得主賽門‧庫茲涅次(Simon Kuznets)博士在給美國國會的報告中提出它的公式。當時的美國剛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政府迫切需要一套準則來評估各項政策的績效以及預算審核,於是庫茲涅次博士率領經濟研究局及商務部研究小組共同開發一個能反應國內經濟程度的指標,GDP便應允而生。

其後在1944年,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之時,44個國家在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召開一項會議,討論戰後經濟如何復甦。布列敦森林會議列出了兩項具體目標:促進國際間貿易交流以及訂定貨幣交換標準。而此會議最重要的結果就是催生了兩個世界性組織: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ond)以及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世界銀行的前身),前者負責維護貨幣匯率標準;後者則挹注資金幫助戰後重建。而事實上當時的美國主導了這兩個組織的運作,於是GDP很自然地被導入成為一個世界性貨幣匯率的共通標準,鞏固了它在經濟成長評估上不可撼動的地位,一直到68年後的今天依然如此。

現在我們對GDP的算式;它的各項參數來源;以及它當初來到這世上所背負的使命,有了充份的了解,應該有資格拿「不是萬能」來酸它一下了吧。不是萬能,那有什麼它不能?應該說有什麼是GDP沒有顧到的呢?舉例來說,我現在在做的事就沒有算到GDP裡面,因為我寫這篇文章沒有拿稿費。你現在做的事也沒有算進GDP,因為你並沒有為了看這篇落落長文章花半毛子兒(也不可能會有人付錢請你讀完它吧)。但這種小事並不重要,下面這些個沒有算進GDP的例子才叫人心酸:

  • 二手商品買賣、交換或贈與:你跟鄰居借醬油或掃把、跟朋友交換幾本好書、購買或是賣掉舊的冰箱或洗衣機、把不要的折價券送人、把不要的衣服拿去舊衣回收箱...等等。除非你硬要跑到行政院主計處把你的帳簿丟到櫃台,叫他們把這些算在家庭收支調查項目內,不然通通沒有加進GDP裡面。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有一個觀念很諷刺地(但也毋庸置疑)會刺激經濟成長:「壞掉了,買新的就好了啊!」
  • GDP計算不包含任何無私的服務,就算媽媽做家事、陪小孩念書很偉大,也不能算是對經濟成長有貢獻。家庭成員間的服務:各位媽媽們每天煮飯、洗衣、打掃,還要陪小孩子唸書跟玩耍;解決孩子們各種生活及情感上的困難,這樣含莘茹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同樣的事才能把孩子拉拔長大。這麼偉大的事對我們經濟成長有貢獻嗎?抱歉,沒有,因為GDP沒有包含任何無私的服務。你甚至沒辦法在帳簿上記錄這些事的價值。「3月18日,陪孩子寫功課,台幣壹佰貳拾元,不含營業稅」,最好是可以這樣估價。
  • 教育程度:也許政府花在國民義務教育的稅金有算在GDP內,但這是從支出面來看。從生產面的計算方法來看就會發現,把這些年輕力壯的勞動人口關在教室,拼命消耗納稅人;也就是其他生產者的產能,簡直是在GDP成長的道路上倒退走。
  • 健康程度和平均壽命:雖然一般來說人民的健康程度的提升會直接提高生產力,平均壽命增長也暗示勞動力人口的增加。但反過來GDP的成長並不一定表示人民健康狀況的改善。只要能生產出商品和服務,GDP可不會管你是否過度勞動,反而當你生病時去看醫生跟買藥品,這些費用可是會一毛不少貢獻給GDP的。
  • 海洋提供我們生活所需的資源,但GDP計算範圍並不包括自然資源。大自然所提供的一切:公園林場、河岸步道、海岸沙灘,還有廣闊的海洋。這些對現代的城市住民來說,也許僅是休憩遊玩的場所。但植物行光合作用、提供糧食;森林可以過濾有害氣體,涵養土壤中的水份及礦物質。雨林不但稱為地球之肺,幫助穩定氣候,更囊括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生物物種。河川和海洋提供人類不可或缺的水資源和漁產。由各大洋流所組成的水文循環系統,是調節全球氣候的最大功臣。這些都是維持我們整個生態系統能夠適合人類居住所需的最基本要件。然而在GDP的計算公式中,卻絲毫比不上觀光旅遊或是砍伐森林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 非法商業行為:感謝老天!終於有一條是我很高興沒有被算進GDP之內的了。走私、販賣非法商品、提供非法服務。政府應該不太能調查的到這類地下交易的產值,但既然我們不鼓勵損人利己的商業行為,還是別讓它們成為GDP成長的因素比較好。

GDP的弱點是如此的明顯,就連它的生身之父:賽門‧庫茲涅次博士在最初對美國國會提出這套公式時,也在最後附註了這麼一段話「一個國家的福利狀況基本不能由其國民生產總值來判斷。」(明日待續)

 

【註】

  1. 以上定義參考英文維基百科GDP項目。對於GDP還想要瞭解更多的話,可以瀏覽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網頁:政府統計→主計總處統計專區→國民所得及經濟成長→簡介或是答客問的項目,可以提供你很多鉅細靡遺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