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一早經常就是咖啡的陪伴,而巧克力更是撫慰不少人的心靈。但你知道嗎?咖啡最大的產地就在南美洲,而秘魯靠著一群小農努力找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把秘魯帶到有機咖啡第一名,也是最早出口有機可可的國家。他們是怎麼辦到的?這些產地的故事,我們說給你聽,希望能讓你對手上的這杯咖啡和嘴裡的甜蜜巧克力,有更深的認識。
咖啡跟可可,是世界上重要的兩種經濟作物,被稱為綠色黃金的咖啡,貿易市場僅次於石油;可可更早在西元前三四千年,南美洲的馬雅文化裡,就有被當作貨幣的歷史。如今,這裝滿咖啡和可可的麻布袋,也加入了新的貿易市場,從南美洲的秘魯送往全球各地。
秘魯種植咖啡和可可的,大部分都是只有一到三公頃土地的小農,很多都住在偏遠山區,光是交通就得花上不少時間。我們一路從中央公路沿著安地斯山脈前進,沿路經過平地草原和海拔4,818公尺的高山,這一條漫漫長路,就是秘魯山區農業省份,要把貨物運往都會區銷售的重要道路。
午夜兩點,我們終於抵達Tingo Maria,這是秘魯有機咖啡和可可的重要產地,從秘魯首都Lima到這裡,足足花了14個小時。
被群山所包圍的Tingo Maria,位處於亞馬遜熱帶雨林,是以農業發展為主的城市。有人說,想要了解一個地方的物產豐富度,看傳統市場最清楚,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在傳統市場內,琳瑯滿目的水果、雜糧,各式各樣的作物看得眼花撩亂,眼中盡是繽紛二字。
不過,這座城市也有自己的傷心故事,當地經營旅館多年的Denis,見證Tingo Maria的變化,他說早期這裡種植古柯葉將近有250萬公頃,放眼望去盡是古柯,不但對亞馬遜流域的生態影響很大,也造成恐怖份子和社會問題。一直到80年代,秘魯政府大力整頓,輔導當地農民轉種咖啡和可可,這裡才有了新氣象。
由於溫暖又潮濕的雨林環境,最適合可可生長,所以Tingo Maria的可可產量是全秘魯第一。不過,這座城市還在發展中,很多的公共建設並不完善,有時還得搭乘流籠渡過城市內的主要河川Huallaga河,這次拜訪的可可農,他的可可園就在河的另一端。
可可是長期作物,從開花到結果需要六個月,成熟時間不一致,只能人力收割加上要放在木箱裡發酵四到五天再洗淨曝曬,是個很費人力的工作。
可可農Benieno,每年的可可豆產量大約2.5噸到3噸之間,他的豆子全部交給Naranjillo合作社銷售,這附近有40位農民都加入了這個合作社的行列。1964年成立的Naranjillo合作社,最早因為32位農民覺得單打獨鬥容易受制於人,本著團結力量大的精神,共同組織合作社,希望一起爭取好價錢。
運作了47年後的Naranjillo合作社,旗下農民累積到5000名,成為Tingo Maria最大的合作社,裡面的工作人員說Tingo maria和Naranjilio幾乎是劃上等號。由於是在地居民所組成,合作社也將盈餘回饋給地方,協助改善社區環境,像是在Huallaga蓋橋,以及給予農民農事指導,對這些農民來說,Naranjillo與其說是收購商,更像是共同打拼的夥伴。
Naranjillo把60%的盈餘都拿來投資,成立了咖啡加工廠、可可加工廠、巧克力加工廠等三間工廠,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創造更大的利潤。員工也全部僱用Tingo Maria的在地居民,促進地方就業,讓我們看到一個具有規模的合作社,甚至有能力牽引著地方發展。
秘魯有1/3以上的人口,大約800萬人,都在從事農業活動,絕大多數都是各自經營的小農戶,由於城市之間距離遠、運輸成本高,小農組織成團體就格外重要。2005年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進駐秘魯,協助秘魯農民進入公平貿易體系,打開國際市場,目前已經有110個合作社取得標籤,其中20個有自行出口的能力。
公平貿易強調整個產業鏈,從消費者、貿易商、通路商、生產者,每個環節都要被公平對待,因此想要取得公平貿易認證得要符合一些規則,像是讓農民有合理收入、要友善環境等等,慢慢的農民也有了永續的觀念。
過去,農民想要增加收入,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不斷開發雨林,擴大種植面積,讓亞馬遜的原始雨林在人為開發下,從1970年代起消失了75萬平方公里,如何讓熱帶雨林和當地農民共存共榮,成為全球重要的課題。
於是不砍除原生林,把咖啡樹種在樹蔭下,成為現在永續利用的方式之一,在秘魯已經有一半以上的咖啡都種在樹蔭下,可以保有雨林,也能提升咖啡品質。
過去曾經有人認為公平貿易咖啡不好喝,Cecovasa咖啡合作社扭轉了大家的印象。有42年歷史的Cecovasa咖啡合作社,擁有將近5000名會員,2003年取得公平貿易認證到現在,努力提升品質,曾在2010年,獲得美國特種咖啡最高品質獎,成為全球知名的咖啡合作社。現在也是各大咖啡展中的得獎常客,他們的有機咖啡豆一袋46公斤,起碼要賣190美金,能有這樣的好成績,剛開始的起步最困難,他們要找到願意接受這些條件的生產者,並且一步步中去學習摸索,到處去交流和學習,才能有今天的佳績。
在歐美有機市場的需求下,秘魯小農的路,越走越寬廣,讓秘魯成為全球有機咖啡產量第一的國家,出口產值大約兩億美金,也帶著秘魯其他的農產品,走上有機之路,像是有機香蕉也是產量第一,讓秘魯政府理解到,有機農業是一門對別人對自己都好的生意,除了鼓勵小農組織成協會或合作社等團體之外,也規劃相關配套措施,成為有機農業出口的第五大國。
而消費市場也隨著環保意識、社會公義以及個人健康等議題獲得重視,一些注重土地倫理、環境公義等的消費概念,正在全球蓬勃發展,形成一股新興消費族群。
在台灣,喝咖啡的人口越來越普遍,尤其2004年超商加入平價咖啡的銷售後,更是把喝咖啡的熱潮推向高峰,大街小巷都能看見手持咖啡的身影,而可可或是巧克力也是甜食裡的常客。喝一杯咖啡或可可看起來稀鬆平常,杯裡的滋味卻能提供不同的可能性。
2009年余宛如與徐文彥,嘗試在台灣進口公平貿易咖啡,並在2011年6月成立台灣公平貿易協會,希望把公平貿易的理念帶入台灣的消費市場。他們實地走訪產地了解咖啡、可可等作物的故事,將消費者與食物之間的距離化為行動。
從南美洲的祕魯到東亞的台灣,這趟旅程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手上的這杯咖啡或可可,也看到有機小農出頭天的故事。在全球貿易頻繁的今天,這些咖啡或可可歷經千辛萬苦來到我們手上,這當中隱藏了哪些真相?是你所不知道的,或許從今天起,可以試著去探究產地的源頭,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再回過頭看看消費這件事,不論是本土或是進口,支持友善環境的產品,消費也能發揮扭轉市場的大力量。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