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灘上的保齡球:濱刺麥(上)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沙灘上的保齡球:濱刺麥(上)

2012年12月17日
作者:陳彥樺(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研究員)

在台灣,有沙灘的海邊不難看見沙丘,它們有多種不同形態:有沙丘像一顆饅頭獨立在沙灘上,有些連綿成一條直線,還有沙丘上插著人工定沙籬,而有沒有植物生長也是分類沙丘的一種方法。事實上,台灣海岸沙丘(coastal dunes)發育及分布的海岸線長達260公里,約佔全台海岸線長的24%,但相對於濱海珊瑚礁紅樹林等環境帶給人們的驚喜與趣味,寧靜且緩慢生長的沙丘生態系則較少受關注。

台灣海岸沙丘長達260公里,看似平凡的景色,實則蘊含多種生機

不過在看似荒蕪、無生機的沙丘上蘊藏無限生機:沙丘與沙丘之間的低地,經常蘊藏多種植物,在行走間不經意間看見野地繁花盛開時,總讓我讚嘆;筆者於調查時,還曾遇見一隻台灣野兔受驚從沙丘洞穴中跳出,在海岸沙丘的草坡上倉皇奔跑隱沒。

多樣的沙丘生物多樣性

沙丘生,大不易

能生長在沙丘上的生物都有特別本領!例如沙丘植物多半要面對多鹽霧、被沙湮埋、強風、沙地營養貧瘠且少水乾燥,甚至有時會被海水淹沒等等不穩定的環境。其中「鹽」可是植物的頭號敵人,能生長在沙丘的植物也大多演化出可以適應海邊高濃度鹽分的特殊生理機制,減少鹽霧對莖或葉的傷害。

沙丘植物也常在形態上特化出可以適應環境的特徵(鄭元春,1984),例如:

  1. 匍匐生長:植物莖葉貼近地面生長,如此一來能減少暴露在空氣中的面積,可以比較不容易受到強風切割或是烈日曝曬等等傷害。
  2. 節節生根:每節都能長出根,把植物固定在沙地上,而且還能攔截塵土,堆積在植物體附近讓有機質累積更多,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
  3. 隱藏根莖:根和莖時常沒入沙堆石礫中,不受環境摧殘,只留莖及花在地面上進行必要的營養及生殖工作。
  4. 莖葉肥厚:莖跟葉部雖然露在地表,但因為外部有厚角質保護,可以抵擋過度的蒸散作用,使得內部能夠充滿水份,維持正常生理機能。
  5. 深根性:深且長的根系可讓植物攝取水分及養分的範圍不限在乾燥的地表,甚至可以利用根部儲存多餘的維生物質。

為了適應高鹽、強風的環境,沙丘植物都各有特化的根莖葉

沙丘上的保齡球

濱刺麥(Spinifex littoreus)是充分展現沙丘性格的植物。它又稱濱刺草,要是在海邊沙岸漫步或遊憩,也許叫不出它的名字,但對它不友善的外表應該會印象深刻:因為走路時,手腳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被它刺到,因此濱刺麥又稱為貓鼠刺,對旅人來說實在不討喜。

但有一回,它讓筆者改觀了。筆者看見它的果實隨風在沙灘上跳躍滾動,就像一顆保齡球滾啊滾的,讓筆者聯想到龍貓卡通裡的小黑煤球,濱刺麥的果實彷彿是在一堆堆的沙丘上翻滾玩耍。

常分布於海岸沙地之濱刺麥

濱刺麥的葉子為刺狀

濱刺麥的果實

滾動果實可不只是濱刺麥的浪漫想像,更是它傳播與繁衍的機制!濱刺麥是禾本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雌雄異株,雄株與雌株各自有各自的群聚,也就是說一大叢濱刺麥草叢通常同一性別。開花的時候,雄株上的雄花序是呈放射狀扇形的繖型花序,雌花序呈球型的放射狀,也就是刺球果實的前身。

當雄花的花粉透過風力傳播到雌花的柱頭上時,便完成授粉開始發育為果實,果序剛開始是綠色,成熟後呈褐色。種子成熟後,雌株上的果實便會脫離母株。刺球狀造型有利於傳播種子,整顆果實隨風滾動,所經之處,種子沿途掉落、散布,就地等待可能發芽的時機。

堅強求生有一套

濱刺麥為了適應生長在海岸前濱及沙丘上,有許多特化的構造,例如它有能適應海邊的特殊生理機制及形態:葉呈尖刺狀,而且質地厚又堅硬,葉表面具有蠟質減少水分的蒸發;它還能長出向上長出不定根,在被沙掩埋時仍能探出頭來!有以上堅強構造,讓濱刺麥能當稱職的海岸沙丘先驅植物。

進一步說,濱刺麥還扮演了沙粒捕手的角色!已經有植物學的文獻指出,沙丘形貌的發展過程中,上面的植物型態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就算當強烈的風浪把沙灘上部侵蝕而消失,沙丘植物可以幫助沙丘再度重建,平時則具有穩定海岸沙丘、減少沙粒移動的功能。
研究者把海岸沙丘植物分為兩類常見的生長型:

  1. 植株匍匐在沙地上蔓生、地表匍匐莖,則會促進形成平緩的沙丘;
  2. 植株往上叢生、橫生地下莖,這類植物會向上聚積沙粒、形成起伏較大的沙丘,此類植物有濱刺麥,它們植株會向上叢生,葉子與葉子之間的縫隙,還有植株與植株的縫隙可以攔截飛沙,聚積沙粒,讓沙丘變得越來越大的錐狀沙丘。(明日待續)

植物生長型與沙丘地形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