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看裸鰓類海蛞蝓!【夜貓篇】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下海看裸鰓類海蛞蝓!【夜貓篇】

2013年01月28日
作者:張晏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所博士)

※編按:看完上周「早鳥篇」的裸鰓類海蛞蝓後,本週要帶領讀者進入夜晚的海洋,來瞭解哪些海蛞蝓是夜貓一族?而夜晚的海洋派對中還有哪些生物會前來共襄盛舉?現在就來一探究竟吧!

結束白天潛水調查後,接下來即等待夜晚的來臨。剛開始夜潛時,往往由於信心不足而稍微感到害怕,但經過多次練習後,卻發現夜潛其實是件很吸引人的事。

夜晚的綠島海洋派對

由於綠島水下的能見度相當優良,每次調查都有20公尺以上的能見度,清澈又溫暖的水讓世界各地前來綠島潛水的人讚不絕口。但除了溫暖的夏季之外,即便寒風刺骨,冬天依舊需下水作研究,並靠手電筒的燈光在礁石上尋找海蛞蝓。

而晚上海中生物的熱鬧程度一點也不輸白天,許多活躍的甲殼類、扁蟲、多毛類、仔稚魚都在此時現身。不同的是,晚上的珊瑚礁魚類會躲在洞穴中動也不動,好似在閉目養神。

研究時間久了後,我對夜潛越來越有興趣,每次總著期待能看見許多不同的物種。一小時的夜潛調查雖忙碌得不可開交,但也總帶回紀錄板上滿載的字跡及相機記憶卡內的生態照。

派對「嬌」點「小草莓」

在這麼多海下夜貓族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Tritonia sp.(屬於崔坦科),綠色的嗅角加上身上的小黑點,看起來就像顆小草莓一樣。海蛞蝓的嗅角是相當重要的器官,靠嗅角可以偵測氣味,找到食物方位。

崔坦科海蛞蝓,俗稱小草莓

經過整年的調查,小草莓在白天累積的出現紀錄僅有兩隻,夜晚卻有111隻 (出現頻率:白天1/12,晚上10/12),明顯窺知其晝伏夜出的習性夏天則是牠們最愛的季節,一次可觀察到近30隻,大多出現在礁石或是珊瑚上,以珊瑚為食,也因此我們戲稱晚上小草莓會在珊瑚礁開「轟趴」。

偶爾也會見到兩隻海蛞蝓右側,大約1/2到1/3體長處的生殖孔相接,以交換精子。早鳥篇中曾提到海蛞蝓是雌雄同體,異體授精,因此牠們交配時皆以身體右側對應彼此的生殖孔,並在交換精子後分離,每隻個體可以孵出自己的卵團。

有一回約下午四點先紀錄一次,四小時後,再去同一塊礁石查看就發現小草莓大量出現。由此可知,白天小草莓都躲藏在礁石深處,即使隔日白天前往同一塊礁石仔細尋找也不見任何蹤跡。

大啖美食 各類好手盡出

此外,晚上在軟珊瑚也常見到片鰓海蛞蝓,牠的鰓和葉海蛞蝓科很類似,位於腹足和外套膜之間。此種條紋片鰓海蛞蝓 (Dermatobranchus striatus)是晚上的常客,以軟珊瑚為食,白天累積個體數僅有3隻,夜晚有19隻 (出現頻率:白天2/12,晚上5/12)。

條紋片鰓海蛞蝓是典型的夜貓族。

Gymnodoris sp. (屬於裸海蛞蝓科),該科的物種較兇猛,有的會直接吞食其他種類的海蛞蝓,有的則會吃鰕虎魚的魚鰭。右圖的白色海蛞蝓也是僅在晚上紀錄到,牠屬Gymnodoris sp.(歸在裸海蛞蝓科),該科的物種都相當兇猛,有的會直接吞食其他種類的海蛞蝓,有的則會吃鰕虎魚的魚鰭。若讀者有機會在海裡遇見此種海蛞蝓,可以注意牠透明的肚子,是否因為吃了其他海蛞蝓而鼓鼓的喔!目前對牠在攝食方面的研究仍不足,因此還有待後續的研究發掘。

除了上述物種以外,有次夜潛,筆者也曾不小心踢到海蛞蝓,經過身旁潛伴的提醒,轉頭一看才知道是碰到正在產卵的血紅六鰓海蛞蝓(Hexabranchus sanguineus)。其成體的身體呈血紅色,在幼生時期則為乳白色,並佈滿許多紫紅色斑點;牠是體型相當大的海蛞蝓,最大可達60公分。若注意觀察,有時候可看到共生蝦在其身上。血紅六鰓海蛞蝓受到刺激後會游泳以逃避敵人,其泳姿相當優美 (有點類似蝶式),因此許多人稱之為「西班牙舞孃」。

血紅六鰓海蛞蝓,屬於海蛞蝓中體型較大者,因其泳姿優美又名西班牙舞孃。

經過一年的調查,在白天僅紀錄到34種裸鰓海蛞蝓,晚上紀錄到42種;比較每個月份物種組成的群聚分析後,顯示白天跟晚上物種分成兩大群。同時也提醒我們,由於海蛞蝓的出現相對稀少,所以要研究一個地區的海蛞蝓,除了需要長時間紀錄觀察外 (一般都要十年以上),還要注意晝夜性的問題,才不會低估了該地區海蛞蝓的物種數目。

愛牠,請放開牠!

筆者曾在澳洲作過一年的海蛞蝓研究,發現澳洲學者對物種進行潛水調查及拍照紀錄後,若非研究必要,則大多都會回歸大海,這種重視生物及環境保護的精神,非常值得學習。

反觀潛水調查時,常會遇到很多人問我海蛞蝓好不好飼養?我總回答,要養活海蛞蝓不難,但牠的食物 (像是海綿、珊瑚等) 卻飼養不易。強烈建議在海裡面欣賞海蛞就好,千萬不要帶牠回家!因為留在原本生存的棲息環境,對牠們而言就是最大的保護,海洋世界也才能繼續保有豐美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