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區下的農業危機—為誰農業加值?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自由貿易區下的農業危機—為誰農業加值?

2013年04月03日
作者:munch

2012-04-26 069_nEO_IMG

原本以為自由貿易區是工商業拿去玩,慢慢犧牲台灣農業,沒想到現今台灣農業也要上火線,開始進入自由貿易加工生產的競爭行列,在農委會高喊農業加值的大賺錢下,讓人擔憂的是小農台灣,上了國際大賭盤,倒底還能不能全身而退?

思考一下,該從五個角度來擔憂。

一、利潤加工化

農委會宣稱的農業加值,最大的利基建立在自由貿易區內的作物加工,也就是透過作物原料輸入,利用加工技術,來產生利潤,但是這樣的盤算,有其問題。

首先,農作生產者與農作加工者,屬於不同群體、行業,對於許多國內農產加工業者,原本還有管制措施,限制國外進口農作,使用本國原料。一旦開放在自貿區設廠,即可使用進口國外原料,無異開闢一個便門,讓許多加工業者樂於進入自貿園區,大量使用國外農作原料,放棄本國生產原料,結果只是富了加工業者,讓國內農民受到損失。

其次,對於中國等一些國外廠商,早就覬覦台灣品牌,一旦進入自貿園區設廠,這些原料進口、台灣加工的產品,園區生產,國際輸出,變相使用台灣製造,形成魚目混珠之淆,假台灣農作名義的品牌價值,行銷全球,重創區外原有台灣加工業者。一如農委會標榜具競爭力的台灣茶葉,真正台灣生產、台灣烘培的茶業,聞名國際,雖然政府限制茶葉進口,但是長期以來早有業者以製作罐裝茶名義,進口中國、越南茶葉,在台製作生產,再以台灣包裝茶名義輸出販賣。在2010年曾遭到監察院糾正衛生署,指出食品管理不當,不同產地原料混淆,造成國內茶農損失。

最後,自貿區的農產加工化,實際利潤都集中在加工廠,一旦原料由國外進口,加工廠由外資投資設立,甚至加工人力都是引進外勞,形成一個門檻,無異成為原料沒得賣,加工外商賺,連工資都領不到的荒謬景況。變成政府只是開闢土地,讓外國廠商來台設廠免稅加工,賺個低廉廠房租金,卻是犧牲台灣的品牌價值,甚至讓許多自貿區外的台灣加工業者,在不公平競爭下紛紛倒閉,變成只是特權園區加工廠商。

二、作物單一化

另外,就算機運好一點,農作原料從台灣購賣,看似農民有錢賺,其實也是有問題。台灣雖然號稱寶島,但是實際上具有競爭力的作物,其實不多,許多農作在品質與價格上,都有高度進口替代性,真正能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漁產品,如茶葉、毛豆、台灣鯛等,作物種類並不多。

一旦農民為了提供作物原料,擠進自貿區的農產加工,形成的就是一窩蜂生產,讓台灣農作走向單一化。一如早期鰻魚、香蕉等產業,一旦利潤看俏,農村就是大量搶種,讓農村原本多元生產、養殖的作物,朝向以生產加工作物為導向,形成作物單一化的危機。

作物單一化造成的危害,就是一些不具競爭力的農作,開始不被種植,最後面臨種植技術中斷,甚至種源滅絕的窘境。以一個國家食物觀點來看,農村應該是生產多元食物,提供不同營養來源,甚至連結著許多文化事物。一旦農村只是成為流行農作的生產中心,不僅是食物多元生產的滅絕,甚至也是文化的中斷。以許多部落為例,在外人租地與部落種植下,搶種高麗菜、果樹、茶葉、山葵等流行農作,造成部落原生作物的中斷,種源消失,甚至還有不種小米,祭典需要購賣小米的憾事。

更甚是國土保育的問題,以茶葉為例,一旦成為自貿區內大宗加工產品,相對需要更大種植面積,以台灣茶葉種植區域集中山區,一旦需求大幅提高,就表示更多山坡將被開闢,到時又是國土破壞的浩劫。

三、產銷大農化

相對上述的作物單一化,另一個形成的問題,就是產銷大農化,因為一旦自貿區加工廠需要大量又穩定的農作貨源,能夠滿足生產條件的農戶,絕非小農,而是更多大農的興起,整併更多土地,形成鉅型農場,提供自貿區內的原料需求。

這裡延伸一個問題就是農村的階級化加劇,在加工、生產的鍊結下,有資本設廠,以及有資本取地生產者,成為農村裡少數能鑽到錢的人,無資本的小農,很難分到這塊大餅,變成有加工利潤的作物,無法加入生產,種植別的作物,有可能面臨進口取代,最後只能交出土地,退出農村遠離故鄉。

台灣小農農村,其實內部已經有貧富之分,一旦自貿區加工產業鍊形成,立即造成就是賺的到與賺不到的貧富差距加大,加深農村內部階級問題。更麻煩是許多進入的有機農民,面對的就是搶地戰爭,開始需要和加入自貿加工的農地,爭取種植的田地,一旦租地價格高漲,造成就是有機農業的萎縮。

四、農村破碎化

農村一旦以高度單一生產的農場化,很容易就如國外大型農場,車行數十公里,看不到一個農村,這種大型農場化的危害,在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已經嚐到苦果。一些大企業或大農戶的大量收購土地,形成巨大農場,造成的就是當地原有農村的瓦解,一部分人留下當農場農工,更多人賣掉土地,遠走他鄉。

在東方社會,或者是說在許多傳統國家,農村仍以小農為主,這些綿密的小農,聚起農村,形成多樣貌的文化,時至今日,以經濟角度思考,或許不具競爭力,但是以生活面向思考,卻是保存著許多生活與生態的價值。

這也是政府再思考農村發展時,一直忽略的角度,一心以為創造農村價值,就是就是開發土地進入商業炒作,或是生產高經濟作物進入工業模式,完全忽視掉農村價值不只在生產,更有珍貴的文化意義。

五、糧食依賴化

最後,必須強調,各種經貿整合,自由貿易區的開設,其實都是在看似自由主義的大旗下,由強國主導的世界生產序列,一個重新整合的手段,那裡出產原料,那裡進行加工,早期透過運輸運回本國加工,現今透過「關內境外」的自由貿易區,讓生產加工廠直接設立在他國境內,號稱免除關稅、自由買賣,但是實際利潤,仍產生再有資本生產、加工或行銷的強國手上,甚至透過種種規約、談判,硬是吃掉他國之長,來保護自己國家的利益。

這種生產序列的建立,在早期是在工業上整併排序,提供土地、人力,各國糧食尚能自給,到現今連農業都進入整併之列,生產大國農業貿易商品所需,各國成為農作生產地與加工區,變相降低糧食自主率,糧食不足部分,就是以工業所得,再向大國購買輸入,變成一個工業賺、農業也依賴的長工國家,幫強國生產作工,所的工資再來買糧食。

這也是政府在計算加入經貿組織,估算工商利潤,農業損失外,卻鮮少計算數十年來,多元作物生產減少,不斷向國外購買糧食的高昇費用,一旦自貿經濟區開創,重創台灣農村,到時不是農村利潤加值,而是糧食外購加倍。

政府常常以邁向世界競爭,來勉勵農村要勇敢面對世界,卻沒想過幾十年惡整農村,土地徵收、田荒休耕,甚至連農業技術都放任自生,台灣農村已經命懸一線,現今還要老骨頭上火線。盲衝一場,到頭來。農業加值不知給誰?

氣候變遷、能源變動,世界重整中,新經貿自由主義成為一個幌子,旨在撬開各國大門,讓強國進行最有利的世界生產排序,台灣被迫要面對很多現實,面對許多險境,該是步步為營,豈可自跳火坑,連保命保本的農業,都耗不慎思的搶先放棄。

※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