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岸X檔案】千年積累.生物樂園:觀新藻礁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台灣海岸X檔案】千年積累.生物樂園:觀新藻礁

2013年08月09日
作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CASE NO. 2:桃園觀新藻礁 

GPS:25.004046°北 , 121.022679° 東

分布範圍:從小飯壢溪出海口到新屋溪出海口寬約500公尺、長度約5公里的海岸。

觀新藻礁地點。圖片來源:Google Map

一般我們所熟知的珊瑚礁,礁體大部分是由珊瑚骨骼形成,然而在造礁活動旺盛的地方還是可觀察到珊瑚藻形成生物碎屑填充在礁體的空隙中。在藻礁中我們有時也可以發現珊瑚骨骼的存在,因此許多生物礁的主要差異在於組成比例的不同,而藻礁就是由鈣化珊瑚藻為主形成的礁體。

珊瑚礁是由動物造礁,是骨骼所累積,所以速率較快,夾雜之藻礁是植物造礁,一層一層慢慢長,累積速率很慢。(圖片來源:劉靜榆)純藻類膠結的藻礁有些層鬆散有些層緊密。(圖片來源:劉靜榆)

十年才長一公分的寶貝

藻礁是由珊瑚藻層層堆疊形成,因此它的剖面可以觀察到明顯的層理結構。由於珊瑚藻並不似硬珊瑚具有快速累積碳酸鈣骨骼的優勢,約10年累積1公分,因此要形成厚實礁體並不容易。而藻礁不僅形成不易,所具有的生態功能也不遜於珊瑚礁,不論是生產力、生物量或是生物多樣性等,更足見保育藻礁的價值與迫切性。

台灣目前有藻礁分布的地方在桃園縣大園鄉及觀音鄉、新北市三芝區,恆春半島和台東有零星分布。

桃園藻礁的分布以北從大園鄉下海湖北側海岸,以南至新屋鄉永安漁港北側,整個礁體沿著桃園海岸綿延近27公里長,可說是全台灣面積最大、發育最完整的藻礁。而有些區塊礁體厚實,換算下來至少需要千年以上才有今日規模。遠在原住民、漢人踏上這塊土地之前,就有小小的珊瑚蟲、珊瑚藻著床在古石門沖積扇上,中間歷經數次地殼變動、海升海降,卻依舊屹立不搖。

桃園縣觀音鄉藻礁。(攝影:劉靜榆)

桃園縣觀音鄉藻礁,仍是不少生物的避風港,螃蟹生態豐富(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提供)

海岸破壞與威脅

桃園藻礁發展最完整區域,是從小飯壢溪出海口到新屋溪出海口寬約500公尺、長度約5公里的海岸,即是目前大眾所熟知的觀新藻礁。觀新藻礁的發育時間可追溯至7600年前,最早期礁體只要是珊瑚礁組成,而在4500年前轉為珊瑚藻優勢。

2007年5月中油進行大潭天然氣管線工程,農委會建議將施工地點南移150公尺避開藻礁生長區,中油拒絕後開始施工,使得此地藻礁因中油的管線工程橫切招致破壞。

中油在桃園縣觀音海岸進行天然氣地下輸油管工程,直接在藻礁上開挖,挖出的土方又覆蓋在右側藻礁上。(圖片來源:劉靜榆)

許多專家學者已提出警告,當地藻礁已停滯生長、觀音海水浴場的礁體呈現白化。雖然中油迫於壓力承諾進行復育,然而生態系一旦遭受破壞,重建談何容易?
 

※ 編按:台灣西岸為沙岸地形,但很少人知道沙岸也有種種變化,例如桃園的草漯沙丘,若無風機、水泥堤岸及大海隨伺在側,幾乎就像置身撒哈拉沙漠之中呢!2013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全台進行海岸踏查,觀察、紀錄海岸現況,並規劃成10篇「台灣海岸X檔案」專題,讓讀者有機會透過文字,一睹台灣海岸的美好與衰敗。

【台灣X檔岸】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