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金光水溝治水法,該走向「全域治水」的思維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別再金光水溝治水法,該走向「全域治水」的思維

2013年09月05日
作者:munch

大雨成災,也不知該寫什麼,文章幾乎可以年年COPY。

幾年來,砸下一千多億治水,也沒治出什麼成果,只是把淹的地方換到不淹的地方,玩起水患大風吹遊戲。更諷刺是,治水治到地方分裂,常是東邊築堤,西邊大淹,下游修河,倒灌上游,沒治到怨有治到,搞到地方互槓,甚至反目相向。

這次風災已經顯示,一些地方原本會淹變不淹,卻是讓別的地方不淹變大淹,東補西漏,一樣殘缺。

問題根源,就是政府白目,腦子裡的完美治水,只是想把台灣所有野溪、大河,拉直築高堤,讓大水一路到海,然後換海邊築高堤,防止海水倒灌。結果有趣的事發生了!水不一定只落山裡,流入河道快速入海,反而落在市鎮裡,讓防止河水溢灌的高堤,卻成阻擋排水的高牆,於是只能靠增設抽水機,將堤內大水抽到河道。

這種排水溝治水邏輯,要將全台野溪、河道高堤水泥化,然後買足所有村落抽水機,設立抽水站,9千億也不夠用。

現今驟降暴雨,集中一地,防洪治水已經不是河道思維,甚至都必須跨出流域觀念,走向「全域治水」的思維,讓雨水能在地消解,剩下的再進入河道排出。

全域治水,沒什麼高深,就是善用土地吸水、蓄水原理。山區保林富生腐植層,像海綿吸飽雨水,鄉鎮多埤塘滯洪,引水入地下層,城市不僅馬路能下滲,就是大樓也該有地下蓄水空間,讓所有的水,大部分能夠在地儲存、滯洪,緩慢消解,減少漫水四處溢流,大水入河衝激的的風險。

反之,各地如果只想把水快速排出,倒楣的就是低窪處,以及無堤村落、破堤災區,要靠錢修河道、築高堤防水堵水,永遠無法普及,也築不了因為河床提昇水位節節高昇的百年防洪高牆。

再砸錢築高堤治水,已經是錯誤,但是「全域治水」一樣需要錢,更需要全面性的國土規劃,負責的中央需要有計劃、有擔當,分區設計,不是指責縣市治水無方,然後躲在一旁說風涼話。

台灣百年總雨量並沒有明顯增加,只是氣候變遷讓驟雨驚人、區域集中,防洪治水必須有舊水文下的新思維,人類搶走太多行水區,破壞太多保水層、蓄水地,如果還妄想整治河道,大水就會楚河漢界的乖乖入河,就是痴人說夢。如果已經還不了大水所至之處的土地,也該思考如何讓水就地儲存、消解,而不是像在城市玻璃缸裡倒水,就想快點搖出去,沖毀鄉鎮,或是灌爆河流。

雨還會來!問題依舊,淹水問題已從堤外河水溢灌,走向堤內排水失能,警示著全域水患的來臨,再用砸錢修金光排水溝的河道整治觀念,注定修完河道,一樣照淹,失去太多生態,也沒換來安全。

※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